临汾市国际资金管理局驻村帮扶工作纪实

2015-07-10 10:57:48 来源:临汾新闻网

带着感情真扶贫

——临汾市国际资金管理局驻村帮扶工作纪实

    临汾新闻网讯 “领导按两块钱一个鸡蛋的价格,买了我家27个土鸡蛋,还给了我200元的药费。我有钱买药了,我遇上了好心人,感谢扶贫队,感谢党!”今年68岁的尤素梅身患心脏病,她手里紧紧地攥着钱,激动地流下眼泪说。这是记者在古县岳阳镇段家垣村胡家岭看到感人的一幕,也是临汾市国际资金管理局驻村扶贫工作队调研时发生的一个场景。

    古县岳阳镇段家垣村位于古县西北部,村委会距县城13公里。其地势陡峭,沟壑纵横,道路弯曲,村民祖祖辈辈依山而居。该村所辖6个自然村,即:段家垣、高家庄、八里安、对子淹、胡家岭、窝儿埝,共有160余户、500多口人,耕地面积1300余亩,荒山荒坡4000余亩。以种植玉米、小麦为主,兼种薯类、豆类、谷类等杂粮,畜禽养殖700余只。一些青壮年在县城附近的焦化厂务工,年人均收入2000元左右。

    工作队驻村以来记者第二次来到段家垣村,和上次相比这个村有了很大的变化。平整宽敞的文体广场上,高大的篮球架矗立在南边、其中还安装了羽毛球架和健身器材及休闲桌椅等设施。在工作队员的带领下,我们走进院落整洁的村委会,来到工作队员们的住所,看到屋内床铺、桌椅、洗脸盆架、牙刷、牙杯都摆放得整齐有序。一抬头方可看到墙上挂有“十要十不准”的驻村行为规范准则。

    翻开桌上的民情日记,上面清楚地记录着连日来扶贫工作的进展情况和村民生活状况记录摘要,深深地吸引了记者的眼球。其中:2015年6月17日星期三上午10时许,慰问老党员、老支部书记杨生俊(80岁)、赵洪运(86岁,曾任副支部书记)、黄永宝(62岁,前任支部书记),每人送去一袋面、一壶油和200元慰问金。慰问词是这样写道:在建党94周年来临之际,我们代表党组织向老党员、老书记致以亲切的慰问,祝你们安度晚年、健康长寿。”2015年6月18日星期四下午,我们在扶贫村召开严以修身研讨会,会议开在扶贫第一线,开在端午节、七一前夕,这在我局历史上是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会议。大家都分别结合个人学习、成长的经历讨论了对于严以修身的认识和学习体会,找到了自身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努力方向……关于扶贫工作,我再讲几点意见:首先,扶贫帮扶按照6年扶贫帮扶规划稳步实施;其次,加强自身建设,严格按照守则和工作时间办事;最后,要求队员们理解清、认识高、感悟深,严以修身,自我学习、自我提高、自我完善,保持高度一致。”……这是扶贫工作队高中和局长的驻村民情日记,也是扶贫工作队连日来真真切切扑下身子,踏踏实实地为该村老百姓办实事、办好事的真实写照。

    正午时分,记者随行扶贫工作队的队员们顶烈日、耐酷暑,来到距离段家垣村2.5公里的胡家岭,该自然村有3户人家,且老弱病残,窑洞简陋,生活贫困,是个老龄村。

    今年65岁的村民谢世贵身有残疾,他握着高局长的手,激动地说“这是您第三次来我们村了,看!我可以坐着轮椅自己在院子里自如地活动了,再次谢谢工作队,感谢您!”看到老人脸上的笑容,高局长欣慰地说“老哥,坐着轮椅出来多晒晒太阳补补钙,会对身体好的,日子也会慢慢好起来的。”当来到76岁的谢世华家中,工作队员指着窑洞顶上的裂缝,并讨论修补方法时,看到老人眼中流露出渴望搬出窑洞的眼神……据了解,在扶贫工作队的组织和协调下,市、县财政、民政和医疗等部门,分别对该村残疾人和因病返贫人员进行核实和登记,并对移民搬迁、土地规划和农田水利建设等方面的规划和测量进行协调和解决。

    市国际资金管理局扶贫工作队驻村以来,紧紧围绕市委下乡办的总体部署,以新形势下“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三农”工作要求,根据该村实际情况,制订了产业发展、改善人居环境、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等6年帮扶计划。几个月来,市国际资金管理局的全体党员干部兵分三组轮流驻村,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耐心、虚心听取村民们的意见,实地了解村民的生产、生活情况,带着感情、带着热情、带着真情,自给自足,坚持不扰民原则真扶贫。他们针对该村老年人多、缺医少药的实际,带上医疗队,对全村60岁以上的老年人做了全面健康体检,并对症下药,免费赠送了药品和消暑用品,还会同市残联为4名残疾人送去了轮椅,“七一”前夕,对3名德高望重的老党员、老村支书进行了慰问,送去了党的关怀。工作队这种认真和务实的作风,得到村民一致拥护和称赞。

    “自从工作队驻扎到我们村,不但入户调研,还组织村民体检,又与相关部门联系,协调和解决我们村吃水和文化广场等难题。我们以后既不为吃水犯难,而且也有了休闲的好去处。工作队这种务实的作风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深深地感染着我们。”村委会主任付宝刚告诉记者,“村委会一定全力配合工作队,争取早日使我们脱贫致富。”脚底下沾有多少泥土,心底就有多少真情。该局的全体党员干部不摆“官架子”、掏出“心窝子”,他们自带行李,安营扎寨,轮流驻村,和村民们同吃、同住、同劳动,队员们不辞劳苦,翻山越岭,了解村情,与村民进行零距离接触,对他们的生产生活情况进行深入调查,了解民情、民意。他们把下乡扶贫、结对帮扶这项工作作为践行“三严三实”的具体行动和重要举措,带着感情深入到农村第一线,为当地老百姓办实事、办好事,真正把驻村扶贫工作做到老百姓的心坎上。(刘静 王婧


     

责任编辑:刘静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