翼城史伯村:年风年俗年味浓 家家户户乐开怀

2017-02-02 20:29:34 来源:临汾新闻网

  临汾新闻网讯 (记者 安月琦)年是什么?一年四季,春耕秋收,循环往复,年是新的一轮的开始,是对未来的憧憬,是独特而丰富的民俗文化,是一种精神寄托……

  年味在舌尖上绽放

  煎馍、油炸糕、油坨、油炸馓子……这些看似陌生的名字,却是翼城人过年期间必不可少的餐桌美食。1月23日小年刚过,走进翼城县隆化镇史伯村,家家户户都在忙着做小吃。三五邻居凑在一起,和面、包馅、热油锅,伴随着食物下锅的噼里啪啦声,年就来了。

  在史伯村,邻里关系分外亲近,逢年过节或者谁家办事,大家都彼此帮衬。今年65岁的牛阿姨正在和邻居凑在一起做油炸糕,她一边熟练的擀着面片,一边介绍着这种食物,“用玉米面做皮,红豆沙做馅,得包满喽,味道才好。”大家一起说说笑笑,金黄的油炸糕就出炉了。油炸糕个儿小、皮儿薄,吃起来外脆里嫩。牛阿姨说小时候她总是看家里的长辈们在过年的时候做这些东西,印象中它们一出场就预示着新年来了。“当时大家条件都不好,只有过年的时候才能吃到油炸糕,看到这黄澄澄的东西就觉得喜庆。”牛阿姨笑呵呵地说:“这种习惯一辈一辈传了下来,就成了过年的仪式。”

  年韵在传承中延续

  史伯村是有着悠久历史的古村落,史伯最先提出了“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命题,是早于老子、孔子的思想家。在这样古老文化的影响下,史伯村保留了古色古香的建筑和古风古韵的传统技艺,耍五毒就是这些传统技艺之一。

  “以前听村子里的老人说,耍五毒可以辟邪驱灾,为村子来年的发展迎来好兆头。”今年79岁的崔月回忆说:“因为很多原因,耍五毒表演已经中断了40余年,能再次看到,还能参与表演,我太激动了。”虽然崔月年近80,但是她手脚灵便,甚至可以踢高抬腿,在耍五毒中扮演丑角,负责搞笑逗乐。耍五毒需要6到8个人舞蟒蛇,四个孩子分别扮演蝎子、蜈蚣、蟾蜍、壁虎,引蛇人负责将蛇引出,继而上演五种动物之间的相生相克。负责节目编排的张有伟介绍说节目排练了几个月,才有了现在的雏形。“这是一门口口相传的技艺,一辈一辈都是从老人那里听来的,几乎没有传承人。”张有伟说自己今年67了,腰腿不好,很难在继续这门技艺了,只能作为锣鼓队的一员为他们打节拍、奏乐点。“今天看到耍五毒找回了小时候过年的味道,这才是我们的年,老一辈的东西应该被保留。”

  年趣在百姓间弥漫

  “感谢共产党,分田到户人心爽,农民种田不纳粮,政府还把钱补上……”记者来到隆化镇下石门村时,村里的“放飞梦想”文艺演出队正在为即将到来的元宵节排演节目,这首琴书《十唱共产党》是演出队自己谱曲、填词、演奏的节目之一。除了翼城琴书,演出队汇集了各种“能人”,眉户剧、小品、舞蹈等样样都能演。演出队的发起人之一辛红兵介绍说剧团成立于2015年,从起初的不到10人,发展到了今天的26人。“初衷是因为喜欢鼓捣各种乐器,想组织一批人给咱们老百姓演节目,让村子里热闹热闹。”辛红兵话语间流露着真诚,“大小节日,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我们。”

  小年过后,辛红兵原计划给大家放假,年后再继续练习,可是队员们却不干了。“节目准备得还不够完美,还得继续练”。65岁的王名珍是演出队的“年轻人”,他喜滋滋地说:“和大家一起排练要比在家呆着看电视有乐趣多嘞!”在村支部书记王天玲眼里这都是一群热爱表演、热爱艺术的能人,他们希望通过表演充实自己,渴望能感染全村的百姓。“两年来,村子里确实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打麻将、说闲话的少了,没事都来看他们表演,不仅丰富了全村百姓的精神生活,还促进了邻里关系和睦,村风更纯净。”

  随着时间变迁,过年的方式越来越丰富,那些古老的、传统的年风年俗正在一点点被淡化。虽然那些被时光淹没了的技艺越来越难再重现,但庆幸,团圆、喜乐、感恩的主旋律不曾改变,年味一直在,年韵世代流传。

     

责任编辑: 吉政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