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雨水”已过,随着气温逐步回升,我市小麦陆续进入返青起身、拔节阶段,广大农民朋友如何做好小麦的春季管理等问题,日前记者采访了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专家、省农科院小麦研究所研究员党建友。
记者:针对我市当前的苗情、墒情及天气特点,广大农民朋友如何抓好小麦的春季管理?
党建友:麦田镇压是一项提墒控旺增温、节本增效的重要农艺措施。镇压不仅可压碎坷垃、弥封裂缝、沉实土壤,使土壤与根系密接起来,有利于根系吸收养分,减少水分蒸发,还可促进深层土壤水分上移,起到提墒抗旱作用。对旺长麦田,在起身期前后镇压,可抑制地上部生长,控旺转壮。同时镇压结合中耕划锄,应先压后锄,以达到上虚下实,起到提墒、保墒、增温、抗旱、灭草的作用,促进冬小麦早发快长。
今年旱地多以壮苗为主,早春管理主要是做好顶凌耙耱、镇压锄划、提墒保墒,实现稳壮促长。目前我市麦田土壤已经化冻,应及时镇压,促使土壤下层水分向上移动,起到提墒、保墒、抗旱的作用。墒情较好的麦田,近期应顶凌耙耱,去除枯叶,提温保墒,弥合裂缝,促进小麦返青生长。对冬前群体偏大的麦田,返青期要进行早中耕、深中耕;或者在返青至起身期进行镇压,抑制地上部生长,起到控旺转壮作用。对于播期偏晚、群体偏小、个体偏弱、墒情较差的回茬麦田,早春土壤全部解冻后实施浅锄细锄,达到提墒保墒促进早返青的效果。趁墒追肥,对于有脱肥现象的旱地麦田,早春趁雨追肥或开沟施肥,可亩施尿素5—7.5公斤。对未施磷肥的麦田应配施磷酸二铵。一般麦田,可在起身至拔节期间趁雨追肥,提高粒重。
水地麦田应采取分类管理,科学施肥浇水。对浇过冬水的一类麦田,主要是做好拔节肥水管理。早春管理是适当控制春季无效分蘖,确保个体稳健生长,肥水管理推迟到拔节期,且灌水量应增加到每亩60方,并亩追施尿素10公斤,减少不孕小穗和不孕小花,促进多成穗,成大穗,提高成穗率,稳定穗粒数。
对冬前已浇冬水的二类麦田,主要是做好起身期肥水管理。这类麦田一般亩总茎数40—60万,叶龄4叶1心—5叶,单株分蘖1—2个,次生根3—4条,应在起身期进行浇水,并亩施尿素10—15公斤,促控结合,巩固冬前分蘖,提高分蘖成穗率;减少小穗退化,促进小花分化、争取穗大粒多。
对亩总茎数不足40万的三类麦田,强化返青期管理。春季管理,以促为主、一促到底。对冬前已浇冬水的麦田,主要做好返青期耙耱或中耕锄划,以提温保墒,促进早发,增加早春分蘖,构建合理群体,增加成穗数;对冬前未浇水的麦田,应在返青期前夜冻昼消时浇水,配合浇水追施尿素5—7.5公斤,以增加土壤墒情,平抑地温,且墒情适宜时耙耱或锄划,促进生长,以避免返青期浇水,使地温回升缓慢。同时在拔节期再次浇水,并追施尿素5—8公斤,提高成穗率,促进小花发育,增加穗粒数。
对冬前旺长,亩茎数达85万以上,春季肥水管理应控促结合。一是小麦返青期进行镇压或者早中耕、深中耕,起到蹲苗效果。二是起身期结合浇水亩追施尿素10公斤,防止旺苗转弱苗。
记者:春季麦田容易发生哪些病虫草害?怎样防治?
党建友:春季是各种病虫草害多发的季节。选准对路药剂,实施精准施药,推进农药减量增效。
小麦病害有:白粉病、黑穗(粉)病 、锈病、 全蚀病、根腐病及赤霉病。小麦虫害有:麦蚜、红蜘蛛、吸浆虫等。小麦草害有:播娘蒿、荠菜、节节麦等。
条锈病、白粉病:当田间条锈病病叶率达到0.5%——1%或白粉病病叶率达到10%时,选用三唑酮或烯唑醇、戊唑醇,兑水均匀喷雾防治。条锈病防治坚持“发现一点,防治一片”的原则,通过带药巡查,发现中心病株,立即喷药防治。
赤霉病:小麦抽穗开花期,若遇持续2天以上阴雨、露水或大雾天气,应在齐穗至开花初期用氰烯菌酯·戊唑醇混剂或多菌灵、甲基硫菌灵兑水20公斤喷雾防治,在赤霉病常发区,应在第一次施药5——7天后进行第二次喷药,以提高防治效果。
麦蚜:当百株小麦的麦蚜数量达500头时,应选用啶虫脒或吡虫啉、抗蚜威兑水喷雾防治,兼治小麦红蜘蛛。
红蜘蛛:当每株达6头,或每市尺行长200头时应进行防治,可用阿维菌素或马拉辛硫磷混剂兑水喷雾防治。
吸浆虫:小麦孕穗期,当每小方土样有虫蛹4头以上时,选用辛硫磷、倍硫磷等制成毒土,顺麦垄均匀撒施,撒毒土后浇水效果更好。小麦抽穗、开花期,两手扒开麦垄一眼能看到2——3头吸浆虫成虫飞翔时,立即用高效氯氟氰菊酯或毒死蜱兑水20公斤喷雾防治,兼治麦蚜和黏虫等虫害。
草害:坚持杂草冬前防治原则。未开展秋季化学除草的麦田,春季化学防治,施药时间掌握在小麦返青期至起身期前、日均温6℃以上的晴天进行。 记者 范韶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