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县吉昌镇辛村是个仅有300多口人的回民聚居村,也是全省42个、全市7个少数民族聚居村之一。3年来,市民族宗教事务局积极落实全市下乡住村帮扶活动责任,通过抓基础设施建设、致富产业的培植和科技人才的培养,让这个昔日受自然、经济、人才条件等多方面制约的贫困村一跃成为全县的富裕村。
辛村的水、电、路、村建设一直是影响群众生活的难事,市民族宗教事务局帮扶辛村以来,通过深入调查研究,理清工作思路,力求在帮扶期间彻底改变辛村落后的面貌,确定了“项目扶持、产业扶持、科技扶持”的基本思路。他们把解决辛村的基本建设问题作为民族团结进步的大事来抓,积极帮助争取饮水工程项目,修建提水站两级,蓄水池3个,提水4公里,为辛村接通了自来水,解决了300余口人和1500多头大牲畜的吃水问题。
辛村清真寺始建于清光绪元年,房屋系土木结构,已木腐墙塌,成为危房。市民族宗教事务局多方筹集资金新翻建了清真寺,满足穆斯林群众宗教生活的需要。辛村回民以居住土窑洞为主,大多为危房,他们帮助实施了新村建设工程,全村60户村民现在有55户住上了新平房,新村建设与清真寺建筑群联为一体,达到“四化四改”标准,彻底改变了群众居住条件。同时修建了中心广场,完成了村道绿化、硬化和排水工程,极大地改善了村容村貌。他们还帮忙联系有关部门资助了25名困难高中学生,帮助其完成高中学业;连续3年与医院合作开展义诊送药活动,免费送医送药;坚持春节慰问困难群众,送面油价值达3.6万元。
辛村是纯农业生产村,比较优势发挥不明显,群众收入一直处于低水平。针对这一现状,市民族宗教事务局多次组织带领群众到周边地区参观学习,帮助辛村发展壮大苹果、烤烟、养殖三大特色产业。全村900亩耕地,苹果种植达到600亩,烤烟种植面积稳定在300亩,牛羊养殖存栏达到1500头只,但要使好产业获得高效益,加大特色产业发展支撑体系建设仍然是关键。帮助实施烟水配套300亩,建新式烟叶烘烤炉17个,保证了全村300余亩烟叶提质增效。改造坡耕地120亩,改造老果园180亩,并帮助实施果园节水灌溉工程,使全村600亩果园全部接通灌溉自来水。在废弃的旧村基础上平整土地130亩,用于修建养殖场,饲养区30亩,饲草种植区90亩,养羊1200只,配套建设了水、电、路、绿化等。目前,辛村90%的群众都参与苹果、烤烟和养殖,群众90%的收入依靠苹果、烤烟和养殖,全村烤烟年收入达到100余万元,苹果年收入达到280余万元,养殖收入达到90余万元。
特色产业发展已初具规模的辛村,技术人员缺乏、村民科技文化素质偏低成为突出问题。为此,市民族宗教事务局坚持每年多次协调组织专业技术人员为回民群众送科技、送服务。采取“请进来、走出去、树典型、搞示范”的方式进行培训,先后聘请太原农校、山西果树研究所、山西农科院等院校的专家教授到辛村进行技术培训20余次,发放技术资料5000余份,培训农民1600余人次。组织回民群众先后3次到曲沃、蒲县和陕西洛川学习新式烤烟炉烘烤技术和果树管理技术,先后6次组织村民到晋中地区、运城地区、陕西渭南地区参观学习养殖技术。培养了赵爱森、李力牛、丁永学等30余名农业技术骨干,造就了一批致富典型。市民族宗教事务局局长杨兵的帮扶户袁安庆,通过饲养牛羊和经营牛羊肉,年收入从原来的2000元增加到5万余元;副局长丁逸的帮扶户赵文忠,经营苹果12亩,养羊50只,年收入达到11万元;副局长李刚的帮扶户丁勤学通过种植苹果,从贫困户发展到了年收入12万元的富裕户。同时,市民族宗教事务局还从教育引导入手,用发展经济和改善生活引导回民群众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作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为实现共同团结进步和共同繁荣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通讯员 陈健翔 刘建荣)
责任编辑:邱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