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借项目拓富路

2014-03-07 08:20:07 来源:

2013年,我市紧紧抓住转型综改试验区建设之先机,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终极目标,落实好国家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巧借项目、加大投入、统筹规划,全方位、大力度推进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进展顺利、成效突显,有效拓宽了增收途径,促进了农民持续稳定增收。

多渠道统筹资金 好钢用在了“刀刃”上

农业综合开发是一利民惠民的民心工程。为此,我市高度重视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积极争取项目和资金,采取多种途径统筹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实现了资金投入规模不断扩张。2013年,全市共争取国家和省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资金2.44亿元,比上年增长21.75%,其中中央和省财政资金1.77亿元,比上年增长21.8%。

在资金争取统筹上,我市按照“争取上级的、配套地方的、落实自筹的、统筹社会的”的原则,千方百计争取项目资金。一是加大上级项目资金争取力度,特别是在加大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两类项目结合试点示范、农业科技推广、高标准农田、“一县一特”产业发展试点项目等重点项目争取力度。二是把足额落实财政配套和自筹资金作为基础,逐级落实市县财政配套资金,认真落实“一事一议”制度和农业综合开发“民办公助”的要求,引导农民对直接受益的工程筹资投劳,保证地方财政配套和自筹资金按比例落实。三是把整合吸引社会各方资金作为补充,采取财政补助、贷款贴息等扶持方式,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效应,吸引各类社会资金、民间资本、信贷资金、煤炭基金投入农业综合开发,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尽其责”的原则,开展支农惠农资金大整合,有效提高财政资金使用规模和效益。

为管好用好项目建设资金,我市认真落实国家和省制定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与资金管理办法,倡导用制度管人、管事、管项目、管资金的理念,严格执行项目与工程招投标制、项目公示制、工程监理制、资金报账制等一整套制度规定,把权力约束在各项制度之中,确保好钢用在“刀刃”上,保障了项目建设的顺利进行。

实施好“三大板块” 高标准开展土地治理

土地治理项目建设是我市农业综合开发的一大亮点。2013年,我市实施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12个、科技示范推广项目2个,省立项土地治理项目4个、科技示范推广项目2个,土地治理总面积13.6万亩。

在土地治理项目建设中,我市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目标,高标准、高起点、高质量地实施好中低产田改造、高标准农田建设、生态综合治理“三大板块”,确保项目早日见效。按照“集中连片、规模开发”的原则,我市加强项目可行性研究,科学规划,把土地治理与发展优势产业相结合,确保项目设计理念与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和需求相吻合,最大限度发挥项目效益。工程建设中,认真落实工程措施相关技术规范和标准要求,把好工程建设各个关口,突出抓好工程质量标准,实施水利、农业、农机、林业、科技等综合措施配套投入,田林路渠综合治理,使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改善。通过实施土地治理项目,使土地治理项目区建成了高产稳产、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农田,促进了农民增收,推动了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提升农业含“金”量 全力发展农业产业化

为确保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上档次,我市因地制宜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提升农业科技含“金”量,全面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在农业科技创新方面,我市以科技项目和科技措施为平台,大力推广优良品种、配方施肥、无公害蔬菜生产、病虫害防治、设施农业等技术,搞好农业先进适用技术的组合配套,及时将节水灌溉、农机装备、加工贮运、循环农业等方面取得的实用技术成果引进推广,全面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构建了适应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发展要求的技术体系。

在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上,我市按照“百里汾河新型经济带”战略部署,着眼于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发挥沿汾县域科技引领作用,选择不同侧重,搞好农业科技园区和科技示范推广项目建设,与农业科研院所联合发展,及时将其科研成果引进、转化、吸收,转变为促进农业发展的生产力,创新科技融合机制,壮大科技人才队伍,有效提高了农业科技含量。

在龙头企业培育上,我市围绕农业支柱产业,结合县域比较优势,培育富有地方特色、科技含量高、辐射带动力和市场竞争力强的龙头企业,积极申报加工、储藏、保鲜、流通等具有示范辐射效应的产业化项目。同时,重点扶持经营状况良好、运行和管理比较规范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强化对合作社的指导、监管和服务,使合作社在“农业生产标准化、农产品商品化、储藏保鲜设施化”的发展轨道上取得新突破。2013年,我市共投入财政资金4000余万元,扶持龙头企业20个、农民合作社16个,有力地推进了农业产业化发展。(记者 田青松)

责任编辑:李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