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稳步推进农业综合开发工作

2009-03-30 09:04:00 来源:

 本报讯(记者 闫璟 见习记者 郭强)近日,记者从市农业综合开发办获悉:今年,我市将进一步落实国家强农惠农政策,围绕全市“一个目标、两件大事、五个工程”的总体要求,从四个方面入手,继续加大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统筹力度,坚持不懈地搞好项目区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积极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建设,以改革创新的精神解决发展难题,为我市经济社会的转型发展、安全发展、和谐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以政策落实为重点,千方百计筹措农业综合开发资金。一是认真落实国家农业投入政策。落实国家对农业投入的增幅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的要求;落实新增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投入60%以上用于农村,耕地占用税新增收入全部用于农业的政策;土地出让收益增量80%以上用于农业土地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安排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农业综合开发等各类资金,用于土地整理和中低产田改造,逐步提高煤炭可持续发展基金和“两权”价款用于农业的比例。二是把筹资投劳落到实处。按照“谁受益、谁投资”的原则,落实群众“一事一议”制度和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民办公助”的要求,鼓励和引导项目区农民对其直接受益的工程筹资投劳,保证自筹资金按比例足额落实到位。
 三是发挥农业综合开发牵头推动作用。
 按照“做规划、搭框子、打基础、优环境”的方法,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引导作用,采取贴息、补贴、信息服务、政策倾斜等办法,吸引社会和金融资金参与农业综合开发。
 ——以项目区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为重点,提升农业综合开发整体水平。认真落实“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20字方针,坚持不懈抓项目区新农村示范村建设。组织各个县(市、区)选好各自的示范村,精心规划、连续扶持、重点扶持。在高标准规划上下工夫,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因地制宜,实事求是,高标准搞好新农村建设规划;在改变村容村貌上下工夫,落实好国家农发办“四个结合”的要求,在资金、政策、项目上予以倾斜,帮助示范村搞好“四化”、“四改”、“六通”工程建设,改善村容村貌;在发展主导产业上下工夫,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条件,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扶持主导产业发展,为其提供信息、技术服务,引导农民闯市场,有效带动农民增收;在村委班子建设上下工夫,在提高素质、民主管理等方面做文章,把村委班子建设成引领农民致富的坚强战斗集体。
 ——以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建设为重点,努力发展现代农业。一是科学制定产业结构调整规划。按照全省“中南部发展粮食、蔬菜、水果,东西两山发展干果和杂粮”的规划,结合各县实际,制定产业发展规划。二是明确示范基地建设标准。要求示范基地与科研院所开展技术合作,引进和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设施,积极开展农民技术培训,实施科技入户工程。同时,提高林木覆盖率和湿地、草地占有率,大力发展节约农业、循环农业、生态农业,有重点地培育观光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村典型。以中低产田改造为重点,实施山水田林路渠综合治理,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建设高产稳产旱作农业示范项目、中型灌区配套改造和节水示范工程,提高农业综合能力。强化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扶持大中型农产品批发市场改造升级。
 ——以改革创新为重点,探索农业综合开发的新路子。一是探索新农村建设、土地治理与产业化相结合的新路子。重点做好农业综合开发引导支持新农村建设试点、土地治理与产业化经营有机结合试点、扶持农民合作组织和种粮大户实施土地治理试点和先建后补、以奖代补试点四项试点工作。二是探索工程管护、发挥农合组织作用、做大做强产业化项目的新路子。在工程管护上,探索工程设施承包经营、组建专业管护队伍、与相关部门联合管护、利益挂钩责任到人的新办法,保持工程的完好度及使用周期。在农合组织作用的发挥上,完善规章制度、强化会员培训,在资金、技术、信息上给予支持,发挥好农合组织在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中的作用。在做大做强产业化项目上,对龙头企业和优质产业化项目,在资金、技术上给予扶持,在信息与管理上搞好服务,实行重点扶持、连续扶持,发挥他们在农民增收中的重要作用。三是探索依靠制度提高工程质量、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的新路子。落实国家和省农业综合开发县级报账制、项目与资金公示制、专项资金年度审计检查制、工程监理制、中期检查制、项目与工程招投标制、项目工程建后管护制、县市资金投入考核、项目绩效考核等一系列管理制度,保证工程质量和资金安全。坚持年度考核,严格绩效评价,建立投入考核机制,实行奖优罚劣,充分调动各县(市、区)做好农业综合开发的积极性。

 

  【责任编辑: 付基恒】

责任编辑:临汾新闻网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