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明学治村“三句话”

2009-04-17 09:20:00 来源:


 张明学是一个地地道道的襄汾县赵康人,1987年退伍回来后开过饭店,做过小买卖。1991年,不甘心现状的他北上天津,开始做古董生意,最好的时候一度在天津、上海、广州等地开设分店。2005年,事业鼎盛的他放弃外面的安逸生活回到了生养他的赵康村,“为什么选择回来?”对我们的疑问,他说:“母亲老了,身体不好,再不回来就没机会照顾了。”多年来在外积累的经验让他对赵康将来的发展有着一番不同于他人的见解。从2005年回到赵康村开始,本着提高村民生活水平的目的,他一方面做着力所能及的事情,例如,整修东城壕;一方面收集着赵康村方方面面的资料,为赵康村谱画着发展蓝图。2008年村委会换届选举,他高票当选为赵康村新一届村委会主任。
 “环境也是生产力”上任伊始,张明学致力于改善村内的基础设施建设。全村主要道路的路灯在今年2月份之前全部安装调试合格,并投入了使用,同时更换了村内已经老化的供水管道,建立了一套更为安全、卫生的供水系统,并免收村民水费。
 改善环境,提高生活水平,修路是关键。3月18日开始,村里的道路施工队伍开始动工,首先对村里的两条主干道进行硬化,工程总长2000余米、硬 化面近10000平方米。
 除了整修道路,张明学还将赵康村多年来垃圾遍地的北城壕、南城壕改造一新,往日里煤渣、污水肆意横行的“垃圾场”变成了整齐、干净的水泥路。
 “这村子是老百姓自己住的,弄得干干净净、利利索索的谁看着都舒服”。道路整修工程结束后,将召开村民委员会确定绿化树种、苗木,对村内各条道路进行绿化。
 基础设施做好了,后期的管理也是重点。农历二五八是赵康村逢集的日子,过去,集一散,人离开,满街的垃圾无人过问。上任后的张明学特别组织专门人员在三六九打扫卫生,保持街道干净整洁。
 “村民风气是一个村的牌子,我要把赵康的牌子闯出来”赵康村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村风文明、民风淳朴的村落。张明学上任后,更是在村风建设上下大工夫进行整治。
 良好的行为习惯需要从娃娃抓起。上任后的张明学多次与赵康镇联校、赵康小学的校长、教师进 行座谈,就如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多次深入交谈。同时,积极配合学校进行法律意识宣传,将遵纪守法的观念输入到每一个正在成长孩子的心里。
 张明学说:“百事孝为先,作为个人,要孝顺自己的父母,作为一个村委会主任,我就得孝顺全村的父老乡亲,我有义务让辛苦了一辈子的父老乡亲生活的更好、更幸福”。赵康村目前70岁以上老人有200多人,为了让这些老人更好地度过晚年生活,建立敬老院、老年活动中心便成为张明学念念不忘的一件大事。
 遵纪守法、尊老爱幼……赵康村的和谐与稳定在赵康人那一张张充满幸福的笑脸上彰显无遗。
 “农民要想富起来,不能只靠农业”赵康村作为一个以农业生产为主导产业的村子,如何利用这6500亩土地引导村民走上致富之路一直是张明学最为关注的问题。
 赵康村毗邻华北最大的辣椒市场—赵雄辣椒市场,村内不少人家也以种植三樱椒为主要的经济来源。前几年,三樱椒市场较好,农民获利不少,但是这几年,全国辣椒市场的不景气直接影响了辣椒 收购价格,赵康村不少村民更是辛辛苦苦忙一年却获利微薄。针对这种情况,有着多年经商经验的张明学说:关键还是我们没有一个良好的市场体系,我们的村民在整个生产环节中获利太少。如果我们能有一个更为完善的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环节,那样将会有很大的利润留给农民。因此,在进行了多方考察后,建立一个三樱椒加工厂成为张明学在发展赵康经济上的“先行棋”。为了带动赵康村更多的人发展养殖业、特色作物种植业,张明学多次与村内养殖大户沟通,了解他们在发展中遇到的各种困难,不遗余力地帮助他们扩大养殖规模,带动更多的人致富。
 “农民要想富起来,不能只靠农业。”张明学常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路修好后,张明学计划带领部分村民去南方发展较快的地方进行考察调研,学习他们先进的发展经验,也希望能为赵康引进更多的项目,拉动赵康经济向多样化、全方面的方向发展。(通讯员 邱丽群 刘祎)

来源:临汾日报
  
 
 
 
  
 
 
  

 

  【责任编辑: 邱睿】

责任编辑:临汾新闻网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