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短一年多时间村子为何能发生如此大的变化,村民们都说,是新一届村“两委”班子带领大伙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取得的成果。
寺头村位于襄汾县城东北部,与尧都区贾得乡接壤,全村1600余口人。这里有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寺头遗址,有号称丁陶第一鼓的寺头锣鼓,文化底蕴深厚。但长期以来,由于集体经济薄弱、信息闭塞等诸多原因,该村发展步伐缓慢。
2007年12月,新一届村“两委”班子上任后,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20字新农村建设方针作为抓手,抢抓机遇,加快发展,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为此,村“两委”班子进行深入调查研究,走访干部群众,倾听村民心声,寻求加快全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良策。经过广泛征求意见和建议,最终研究决定从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突出的问题入手,实施硬化村内街巷和环村路、修建文化广场、修缮舞台等民生工程。
搞工程建设需要资金作保障。由于该村集体无经济收入,建设资金成了摆在村干部面前的拦路虎,但村“两委”班子不等不靠,积极出主意、想办法,多方筹措建设资金。同时,他们抓住春节假期在外工作人员回家探亲的机会,组织召开茶话会,号召在外工作人员致富思源,积极投身家乡建设。一时间,大家纷纷响应,有的表示要出钱为村里修路,有的表示要在村里投资办厂……一股投资家乡、回报家乡的热潮迅速在全村掀起。
“要想富、先修路。”有了资金支持,村里首先着手进行土路改造和村西外环路建设。寺头村至新民村、西侯村的两条通村道路年久失修、坑洼不平,严重影响了经济发展和群众的日常生活。“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是当时的真实写照。为解决村民的出行难题,他们决定投资80余万元硬化通村道路和西外环路,改善村民生产生活条件。工程建设过程中,他们采取“谁开发、谁垫资,竣工验收后再付款”的办法,有效缓解了建设资金不足的难题,保证了工程质量。
长期以来,村舞台年久失修、破旧不堪;村“两委”办公室条件简陋,村干部办公挤在平房内,几人共用一室。为改变这一现状,村里先后投资120万元修缮了舞台、修建了文化广场、建起了集村“两委”办公室、党员活动室、会议室为一体 的两层办公楼。如今,走进寺头村委会院内,高大气派的村舞台、精致实用的文化广场、美观大方的村“两委”办公楼交相辉映,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村干部告诉记者,以前由于没有固定的活动场所,村民们休闲娱乐方式十分单调,广场建成后每天来这儿锻炼的人可多了。
为改善村容村貌,美化人居环境,该村投资7万余元在村街道旁、文化广场栽植各种花卉、树木7000余株;为解决村民冬天的吃水难题,他们投资7万元实施饮水管道改造工程;为应对旱情、方便村民浇灌农田,他们投资10万余元打深井、买水泵、改造管道;为树立村庄全新形象,他们投资3万元修建了村门楼;为发展农村教育,他们出台优秀大学生的奖励办法,规定考上大学的每人奖励500元,考上专科的每人奖励200元。
同时,该村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千方百计增加村民收入,不断提升村民生活水平。一直以来,村里有着油漆加工、铁艺加工、木器加工和涂料生产的传统工艺,技术成熟。为此,该村积极引导村民从事这些产业,并在原料、加工、销售等方面给予扶持,有力地促进了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
此外,他们组建了百人女子锣鼓队,每年都要参加社火表演和各种庆祝活动,并定期邀请外地蒲剧团来村里演出,让村民们不出村就能享受到“文化大餐”,丰富了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
“目前,我村投资300余万元的醋厂已竣工即将投产,投产后将带动更多的人就业,为发展村集体经济、增加村民收入起到极大的带动作用。”寺头村党支部书记赵俊太说,“作为今年确定的新农村建设推进村,我们将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务实的态度、扎实地工作,带领大伙儿建设新农村,致富奔小康!”(本报记者 郑晓军 田青松)
来源:临汾日报
【责任编辑: 贾亮】
责任编辑:临汾新闻网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