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7-08 07:49:00 来源:
近年来,吉县为了解决村民的吃水难问题,积极向上争项目、争资金,向下建立完善的监督管理机制。
在“管”字上做文章,“严”字上求效益,“护”字上拓新路,“康”字上得民心,有效地降低了供水价格,使群众用上了“实惠”水。
他们一是重管理,定人员。大型集中供水工程及几个村庄连片的供水工程由水利部门设置水管站,选派懂技术、善管理的专业人员任部长,在受益村组公开招聘素质较高的村民兼任水管员;单村、小型供水工程则在水利部门指导下,由群众公开推举责任心强的村民兼任水管员。兼职水管员领取补助性工资,使水管工作的“人头费”降到了最低。二是严责任,护设施。该县对水管人员进行了严格的分工,责任到人,奖罚分明,提高了水管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提升了工程设备、设施的管护水平,减少了非正常损坏,降低了维修开支。三是依水建园,以园养水。该县中垛、东城、文城等规模较大的集中供水工程都由县、乡协调建立了果园、苗圃等经济实体,通过开发性生产收入补贴工程维修折旧、人员工资等费用,从而有效降低用水成本。四是设“明白墙”,吃“明白水”。通过向群众公开用水价格构成与核算情况,增强了用水管理和水费的透明度,杜绝了“人情水”及各种搭车摊派现象,使群众用水只出“明白钱”,不掏“冤枉钱”。(记者 闫璟 通讯员 胡文波)
来源:临汾日报
【责任编辑: 付基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