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家里什么都没有,每天都是下地挣工分。
1958年至1961年,晋鸿章记忆深刻。1958年大炼钢铁,家里所有的铁都被收走,包括做饭的铁锅,从此全村人都去集体大灶吃饭。
1959年的自然灾害一直持续到1961年。老人回忆,“每天下地挖苦苦苦,放了几年的油糠,就连玉米皮都 被磨成淀粉吃了,好多人得了浮肿病。”1961年以后情况有所好转,南角村每人每年能分二三百斤粮食,其中只有三五斤小麦,多的时候每年每人能分20斤。这惹得别的村庄的村民都眼红,说南角村地多。
1982年1月1日,中央发出了第一个关于“三农”问题的“一号文件”。文件明确指出包产到户、包干到户或大包干“都是社会主义生产责任制”。此后,南角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当时,晋鸿章家4口人,分到了20多亩地,已30多多的他高兴地好几个晚上没睡着,“自己终于有地了。”晋鸿章记得,一开始用的化肥就是碳铵,生产大队通知让各小队去开会,会上每户报多少化肥都是白送。
但当时南角村没人愿意报,作为小队长的他带头报了10袋。来年,他种的小麦长势超过了其他村民,从此化肥被村民们接受,但得掏钱买,,每年20亩地也就买三四袋。
后来有了磷肥,又是白送都没人要,“都都说那青石末”,他又带头拉回了十几袋。粮食产量一年一年增 长,每年除缴公粮外,剩粮逐渐增多。2006年开始,我国废止了农业税,从而结束了中国农民2000多年来缴纳“皇粮国税”的历史。听到这个消息后,晋鸿章又是一夜没睡。
“后来中央惠农政策越来越多,有了粮食直补。”晋鸿章说,“活了这么大,还从没听说过,哪个朝代种地不缴租还给钱的。”如今,晋鸿章的20多亩地每年要用掉四五十袋化肥,粮食总产量达到10000多公斤,光小麦就有五六千公斤。每年所收的玉米,大部分都换成了钱,“现在天天吃白面,吃玉米面那是吃吃稀。”国家政策就是好,中央“一号文件”,已经连续几年都是有关惠农的。从电视上得到的这些消息让晋鸿章倍受鼓舞,“咱农民的日子一定会越过越越红。”记者王建武
来源:临汾日报晚报版
【责任编辑: 张华】
责任编辑:临汾新闻网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