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的做法:一是在合作医疗基金管理上,成立了新农合管理委员会和监督委员会。在县财政设立合作医疗基金专户,财政管钱不管账,新农合中心管账不管钱,实行钱账分离,管用分开。建立了参合农民补偿资料送交、审核、拨款、兑付工作流程,实现了补偿基金的社会化发放,每月向社会公布基金使用情况,方便群众监督。二是在定点医疗机构管理上,实行动态管理,建立准入和监管机制,对已定点的医疗机构实行分类量化指标管理,建立管理档案,每年进行复审。全县各定点医疗机构完善并规范了各种诊疗程序和管理制度,对新农合基本用药目录和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价格公示于众。三是在基金使用上,对门诊病人实行属地管理,以乡为单位建立家庭门诊基金台账。参合农民持《合作医疗证》在乡、村级定点医疗机构门诊就医,医药费用从账户中直接支付。对住院病人实行“一证通”制度,参合农民持《合作医疗证》在县内定点医疗机构住院就医,医药费由定点医疗机构直接垫付补偿,新农合中心审核确认后予以支付。在县外定点医疗机构住院的,实行个人垫付,出院后持相关手续予以审核补偿。
由于新农合政策深入人心,监管措施完善到位,激发了农民的参合热情,参合人数由2006年的161489人增加到2009年的173795人。(通讯员 张锋)
来源:临汾日报
【责任编辑: 邱睿】
责任编辑:临汾新闻网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