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县“三农”工作呈现四大亮点

2010-01-29 09:11:00 来源: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该县按照基地化布局、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思路,突出农业园区和龙头企业建设,大力发展以特色农业为重点的现代农业,农业综合效益不断提高。一是特色农业初见成效。在稳定粮食产量,增产41.5%的基础上,重点抓了西平垣、古县垣优质马铃薯基地,“一川三垣”优质核桃基地,县西烤烟、中药材高效作物生产基地,县东小杂粮生产基地,沿川“三种三收”高产模式等六大产业基地建设,全县以烟叶、土豆、核桃等为主的特色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达到9万亩,亩均收入在1000元以上,特别是烟叶最高达3200元,各项指标位于全市第一。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3740元,比上年增长8.09%。二是健康规模养殖方兴未艾。依托龙泉、万博康等规模养殖户推广“公司+市场+农户”养殖模式,无公害生产基地和产品认证已通过初审。全县规模养殖户达到200户。三是农产品加工转化程度进一步提高。政策扶持昌源粉丝、龙泉养殖、正茂核桃、易恒天酒业、蒲元生态园、益生源方便面等“农”字号企业做大做强,辐射带动农民增收能力不断增强。目前,已有7家成为市级龙头企业,昌源公司跨入国家级扶贫龙头企业行列。四是劳务开发成效明显。组织农业、农资、科技、扶贫、残联等部门积极开展“阳光工程”、“雨露计划”和农民家庭“零就业转移”培训,全年开展各类培训60余期,培训农民3万余人,转移安置劳动力3000余人,年人均劳务收入万元以上。
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农村基础设施进一步提升。按照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和“四化四改六通六个一”总体要求,该县克服金融危机、企业停产等困难,全县上下进一步加大力度,科学规划,积极筹措资金,全面开展新农村建设工作,新农村的品位进一步提升。93个行政村全部启动实施了新农村建设工作。其中,64个全部完成了“4466”刚性指标;全县20户以上的中心村250个,完成建设任务的达到154个,占总数的62.8%,覆盖率位居全市前列;年初确定的36个亮点村的产业发展、村容村貌、基础设施明显提升,发挥了示范带动作用。全县全年用于新农村建设的资金达到4700万元,新增街巷硬化面积48万平方米,新安装沼气800户,新建农民休闲健身场所47个、生态公园6个、支部活动阵地47个,新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66处,288个自然村6.2万人、1160头大牲畜实现了饮水安全。在2008年的基础上,全面落实农村卫生长效机制,新建垃圾池、垃圾集中处理点800余处,清倒处理农村生活垃圾20余万立方,农村清洁保洁工作日常化、制度化。该县新农村建设工作已被确定为全省先进县。
加大农业基层基础力度,农业综合条件进一步改善。一是大力实施农建基础工程。全年共完成了9处水保精品流域治理工程,流域治理面积5.17万公顷,机修梯田7361公顷,土地整理开发3420亩、建设淤地坝91座。二是围绕土豆、烟叶等主导产业,积极补贴购置农机具。争取上级农村购置补贴项目资金116万元,比上年增加近1倍;争取到农业部和省级马铃薯生产机械示范县项目,促使全市农机山区县现场会在该县召开。三是加大农业科技推广力度,推广运用良种、实施配方施肥。引进玉米、土豆等优质品种12个,争取到农业部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县项目。四是加强气象预测预报工作,气象预报能力有效提高。五是积极发展农业经济合作组织,提升农业组织化程度。新发展农业合作社50个,是前三年的总和,累计达到108个,涌现出省级示范社2个、省级窗口社5个、县级重点社10个。
强化造林绿化工作,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围绕创建国家生态模范县目标,加大植树造林力度,大力推进“三环一线”绿化建设工程,全县造林14.15万亩,绿化通道6.7公里,新发展核桃生态经济林9004亩。完成了罗克、洪永、县西循环路三条路的补植补栽,6700亩核桃林、4000亩“三北”防护林、万亩退耕还林地预整任务。(通讯员 辛耀恒 张鹏 云晓莉)

来源:临汾日报

 

  【责任编辑: 李甲】

责任编辑:临汾新闻网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