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特的地理优势和气候条件,孕育出了“蒲县土豆”这个响当当的品牌。凡是品尝过的人都会竖起大拇指,其以口感好、营养高、个头大、耐储存等优点备受消费者青睐。因此,土豆生产一直是促进该县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致富的“大头”产业,种植总面积达到5万亩,每年总产值实现5000万元。但土豆生产主要集中在地多人少的垣面地区,劳动强度大,尤其是播种和收获环节费时费力,落后的生产方式严重制约着该县土豆产业的发展。如何打破这一“瓶颈”?该县县委、县政府为把这一优势产业做大做强,立足实际,科学决策,确定全力普及土豆机械化生产,让“铁牛”发威使“神力”。为真正能使土豆生产实现机械化,他们做了大量打基础、蓄后劲、利长远、惠民生等卓有成效的工作。一是政策激励作“驱动”。他们对购买土豆播种机、收获机的农户在国家购机补贴30%的基础上,还每年拿出一定的专项资金进行累加补贴,使补贴比率达到50%左右,并奖励在土豆生产农机化发展等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山中乡山中村农机户尚天保买回了一台4S—5A型土豆收获机,享受到了2000余元的补贴,他逢人便说:“国家的政策就是好,县委、县政府的支持真给咱实惠呀!”二是引进良种添“精神”。为彻底打消一些土豆生产者关于“投入机械不划算”的顾虑,他们专门引进了丰产“克新一号”优质脱毒土豆进行全方位推广,使亩产大大增加,土豆生产者购买农机具的热情空前高涨,年初仅山中乡山中村就买回了13台产自山东的崭新土豆播种、收获机开进了希望的田野。三是示范带动活“全盘”。建立了三个示范区,高标准示范田规模达到5000亩。根据土豆生产技术要求,与机具生产厂家联系沟通,为蒲县“量身定做”了1220型双行土豆播种机(北京产)、4S—80B型土豆收获机等60多台适宜当地生产的机具,大大推动了全县土豆机械化作业进程。四是依靠服务当“支撑”。这几天古县乡农机管理员张小明特别忙碌,他进张家田,走出李家地,为土豆农机户进行技术跟踪服务,及时解决了20余起土豆种植过程中遇到的农机具技术问题。该县先后举办了农机户技术培训20余次,发放宣传资料5000余份;召开不同规模、不同层面的机具操作现场会、演示会、观摩会30余次。五是延伸链条长“流金”。该县农机局局长申刘根介绍:“在土豆产业发展中,不但要在土豆种收方面让机械化‘唱主角’,而且还要让其在土豆加工转化上‘唱红火’,中间我们架设了一座‘金桥’,就是延伸产业链条。”在该县多方面支持下,昕源薯业、昌源食品等50余家土豆加工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实行公司+农户“订单收购”模式,年加工土豆量达到100万吨,主要生产淀粉、粉丝、薯片、方便食品等高附加值产品,产品远销太原、北京等地,前景十分看好,使土豆产业形成了“产—销—产”健康发展的循环经济圈,土豆生产机械化最大效能得以充分发挥。“有了销路解了难,打通了心上‘牛角尖’,机器一转就挣钱,看来‘铁牛’越多越沾光”,这句顺口溜成为当地土豆生产者发展机械化的肺腑之言。
一分耕耘,多份收获。蒲县已成为临汾最大的土豆良种基地、商品基地和深加工基地,现在正向“叫响全省,冲刺全国”目标挺进。该县县委书记乔建军、县长闫建国深有感触地说,土豆全程机械化技术的应用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鲜活载体,它既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又鼓起了农民的“钱袋子”,对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发挥了积极引领作用。我们更加坚定信心,一定要把土豆生产机械化这项工程做成做好。
(通讯员 辛耀恒 张鹏)
来源:临汾日报
【责任编辑: 贾亮】
责任编辑:临汾新闻网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