尧都区尧庙镇下靳村新农村建设侧记

2010-08-20 17:01:00 来源:


近年来,该村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二十字方针,在两委班子成员的共同努力下,以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为目标,以村容村貌、路容路貌整治为突破口,两委班子成员同心同德,紧密团结,各项工作责任到人,分工协作,结合本村实际,采取了一系列得力措施,多渠道筹措资金,为村民办实事办好事,强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村经济社会实现长足发展。
俗话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2008年12月,新一届领导班子上任,首先从加强班子自身建设着手,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坚持“四议两公开”原则,并成立了村民监督委员会,自觉接受群众监督。这些举措很快得到群众的信任和支持。该村充分发挥村党支部核心作用,以蔬菜专业合作社为载体,加强专业组织合作,扩大产业发展的覆盖面,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的牵动力、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全力推进新农村建设步伐。
新一届班子上任后,针对村民强烈反映的水利设施老化严重影响了农业灌溉问题,该村多方筹措资金,并积极与水利部门联系,投资6万元维修了该村南电灌站,新建4间机房;投资65万元购买了水泵、管道等设备,新建了北电灌站。这两座电灌站不仅解决了本村村民浇地的问题,而且还辐射周遍村庄近一万亩农田的灌溉。
下靳村是一个典型的农业村,这里一无矿产资源,二无区位优势。由于村集体经济薄弱,多年来,村里的大街小巷坑凹不平,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吃水管道年久失修。村民种地要到1公里以外的园地,遇到雨雪天气泥泞难行,不但给广大农民出行带来不便,而且严重地制约着该村经济的发展。对此,村民都怨声载道。为了使村民彻底告别出行难,使村民种地不受雨雪天气的影响,该村首先投资400万元,硬化、拓宽了村至园地的4000米公路,并在道路一侧修建防渗灌溉渠,为村民的生产生活提供了便利。随后该村又积极响应上级号召,修建环乡路,开展“村村通油路”进一步完善村级公益设施。去年8月,西南环项目工程启动了,该项目对于解决村民的出行问题,发展该村经济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但由于涉及到了该村50余户村民、90余亩的征地、拆迁等工作,当时地里的农作物都接近成熟,村民对征地、拆迁都不理解,村两委班子起早贪黑,分头行动,上门讲政策、摆事实、讲道理,一次不行,两次、三次……他们对村民们做了大量思想工作,最终使该项目如期开工。
为解决好村民吃水长期不稳定、不健康的问题,今年5月,该村投资90万元启动了自来水入户工程,铺设管道30000米,预计11月即可完工,并且该村实行现安装现供水,村民安好了水龙头,当天就能用上自来水。
蔬菜大棚是该村的一项传统产业,该村通过多次召开党员大会、村民代表大会,谋发展,想对策,紧密结合本村实际,以专业合作社为依托,为民开拓共富路。
为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更好地服务菜农,确保本村蔬菜生产顺利开展,该村特别聘请农业技术专家,开展技术指导,每个专业技术人员负责一片,包户对基地生产进行产前、产中、产后全程服务,为该村蔬菜生产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保障。针对今年“倒春寒”暴雪灾害天气,该村及时通过广播通知村民及时预防,并组织科技人员多次巡回指导,召集菜农进行座谈重点制定补救办法,积极帮助菜农灾后自救,有效地保证了蔬菜生产的正常进行。同时,为了解决大棚园区的道路硬化问题,该村投资30万元,修建3000米砂石路,并在环乡路和大棚周围栽植塔送松、红叶树3000余株。目前,该大棚园区共建立起300个大棚,种植面积达700余亩,每亩春秋大棚年收入可达到1万元,温室大棚年收入可达到3万元,农户年均收入达6500元,农民逐步走上了致富的道路,加快了该村新农村建设步伐。
该村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丰富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首先为村民安装了有线电视设备,增加了可收视的电视节目,丰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该村购买了锣鼓等设备器材,并邀请专业老师对村民进行现场指导训练,村民自发成立了一支训练有素的锣鼓队。与此同时,该村还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农民群众实用技能培训和科技文化、市场经济等知识培训,组织开展了秧歌表演、戏曲文艺演出和拔河、扑克、象棋、篮球比赛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该村每年为70周岁以上的村民发放生活补助100元。
新一届领导班子成立以来,村两委班子想方设法为农民群众办好事、办实事,千方百计解决农民群众生产和生活中存在的各种困难,让农民的心里乐起来。这些好事、实事让农民喜在心里,笑在脸上。“下一步,我们将对村中的大街小巷全部安装路灯,新建村支部、村委会办公楼和文化健身广场。”谈到以后的发展,下靳村村委会主任钟静波满怀信心地说到。(记者 范韶华 )

来源:临汾日报

 

  【责任编辑: 付基恒】

责任编辑:临汾新闻网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