尧都区金殿镇北杜村修路小记

2010-08-27 15:50:00 来源:


北杜村是金殿镇最大的村子,有4000多口人,村里却没有一条像样的路,村民出行极为不便,落后的交通状况阻碍了北杜村的经济发展,村民们盼修路盼了很多年。
“要致富,先修路。”这是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硬道理。多年来,村民出行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村里流传着一个“水泥路”的解释,有水有泥,这才是真正的“水泥路”。村支部书记张西民深受刺激,他暗暗暗定决心:“一定要在任期内将村里的路修好,为老百姓踏踏实实做点事。”村里没有厂矿企业,村集体账户里也空无一分。要修路,资金便是摆在面前的一道难关。张西民当即表态,事在人为,不管困难有多大,修路的决心不能丢。
为了筹资,张西民多次向上级反映,要到了村道公路建设项目资金,但是仍有很大一部分空缺,于是,他主动带头拿出家里的存款,又向亲戚、朋友借了不少钱,随后又到银行贷款,在他的带领下,一些村民也纷纷出资,资金到位后,修路很快开了工。
张西民是土生土长的北杜村人,2006年担任该村的村支书,对村里的情况很熟悉,他对村里的道路进行了规划。首先要对村里的主干道进行水泥硬化,硬化总里程为3千多米,总面积为15000多平方米。
为了确保道路工程质量,张西民每天都待在工地上,从选料、配料、施工到最后养护,他都要亲自过问并记录:“修路是便民、富民工程,质量一定要有保证,宁当恶人,不当罪人。”50岁的张安荣在村里开了一个商店,提及以前的路直摇头:“一下雨地上到处是水洼,出门得换几身衣服,现在好多了,路好了,心里也舒坦了。”路面硬化后,张安荣进货方便了,顾客也多了起来,他感慨道:“要致富还是先修路,路修好了,致富的路也宽了。”“家里是小光景,村里是大光景。”这是张西民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修水泥路的目的的就方便村民外出,只要有人住,就要给他修好路,路通了,老百姓的致富路也就通了。” 

  (张莹超)

来源:临汾日报晚报版

 

  【责任编辑: 刘静】

责任编辑:临汾新闻网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