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两委”齐抓共管,把关工委工作列入重要议程
韩村党总支、村委会十分重视关心下一代工作,早在1993年就成立了关心下一代小组,1997年改名关工委。党总支书记、关工委名誉主任张月平上任6年来,工作再忙,总是把关工委工作放在心上、拿在手上,他经常对关工委一班人讲:关工委工作是党的工作,要干就得干个样儿。村委主任王军虎承诺,关工委的活动经费绝对保证,需要购置的东西决不含糊。
2008年支部、村委换届后,对村关工委也进行了换届,同时确定每月28日为关工委工作例会日。为了学好东鲁经验,今年4月11日,张月平亲自带领村关工委一班人赴浮山东鲁村和洪洞燕壁村参观学习,回来后组织专题讨论,让大家弄清东鲁经验的真正内涵,从而开阔了视野,找出了差距,增强了“学东鲁”的自觉性和责任感。
二、老少携手共建,给“五老”开辟活动阵地,受到中组部表彰。
村关工委通过“五老”把全村老年人组织起来,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每天早晨和傍晚,全村有80多名中老年妇女聚集在一起跳舞、扭秧歌、做健身操,常年坚持,从不间断。
早在2005年,该村就组织了120人参加的文体表演队,年龄最大的76岁,最小的20余岁,采取了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的表演方式。其中有曾担任过村妇联主任、文体队长、幼儿园园长、62岁的郭金槐,64岁的温希亲,组织了几名老年妇女自编自演“三句半”,表扬本村的好人好事,歌颂新农村建设。74岁的张克智和71岁的张礼杰老人,义务为村里刷写标语50多幅。
从2006年起,韩村“两委”和关工委每年春节期间都要请名剧团名演员和电影队搞5天文艺活动,唱大戏、放映电影。为了活跃农村文化生活,韩村党总支、村委会投资二三十万元举办和谐之村文化活动,放焰火、唱大戏。投资150多万元建设文化活动中心。
韩村60岁以上的老年人近300人,为了把这批宝贵财富充分利用起来,村关工委要求60岁以上老年人开展“爷爷奶奶教孙子”活动,让老年人首先管好自己的孙子,争做“三好”,即在家是好孩子、在学校是好学生、在社会上是好公民。通过开展“三好”活动,提高了广大青少年的文明素质,好人好事层出不穷。
三、建立教育基地,给青少年搭建“四个平台”。
一是图书平台。村“两委”筹资1.5万元给关工委办起了图书室,为青少年搭建了一个学习科技、掌握知识的平台。图书室内陈列了政策法规、名人故事、农业科技、文学名著、网络信息等10类书籍,节假日把全村青少年都吸引到这里看书学习。家长们高兴地对关工委的同志说:“对孩子们的教育,你们关心、我们放心!”暑假期间每天到村图书室看书的学生有四五十人。初中生范启蒙、张洋洋,在图书室看完书后还主动把图书室打扫得干干净净。
二是法制平台。村关工委和屯里镇派出所、村治保会结合,由派出所指导员、村治保主任担任法制学校副校长,每月到校上一堂法制课,使青少年学法、懂法、不犯法,从而使全村没有违法犯罪行为和歪风邪气,助人为乐、拾金不昧等良好风气蔚然成风。
三是科技平台。村党总支和村委会建起了科技信息网络,开通了韩村区域网站等,定期给青少年传授农业科技知识,使他们长大后为发展现代农业服务。
四是家长平台。“两委”组织村干部、“村官”、小学教师等担任家长学校教师,定期给家长讲课。全村实行家庭、学校、社会“三结合”,齐抓共管,共同教育青少年。家长张双管深有感触地说:“以前咱教育孩子不注意方法,只知道打骂,结果孩子越来越不听话,越不成才。通过家长学校教育,家长知道了如何和孩子谈心、交朋友;孩子明白了家长的良苦用心,消除了恐惧感,自觉地遵守学校纪律,尊敬师长,成了好学生、好孩子。”韩村“两委”和村关工委的经验引起了市关工委的高度重视。该村关工委工作班子强、组织健全、村民精神面貌好,受到各界的赞扬。
(王民安)
来源:临汾日报
【责任编辑: 刘静】
责任编辑:临汾新闻网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