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蒲县农民人均现金收入4228元,同比增长13%。今年该县又把农民人均纯收入定格在4735元、力争增长12%以上。如何顺利实现这一目标?日前,笔者在该县农村走访,农民朋友们无不喜笑颜开:“县委、县政府开出了一系列爱农、护农、惠农大单,咱农民满怀信心和希望,今年一定又是个丰收年!”
干部住村 “甘霖”遍洒百姓心田
“深入基层,深入民众,知百姓所盼,解民生难题。”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蒲县住村干部深入基层一线蹲点,与农民朋友结对子,同吃同住同劳动,帮扶内容“倾力”,住村时间“饱满”,工作作风“苛刻”,严格遵守“纪律”。真心真情为群众解难事、干实事、办好事,与农民群众打成一片,用实际行动“住”到农民群众心坎上。
截至目前,该县共有千余名干部相继踊跃深入一线,累计帮助农民安装路灯、治理污染、开发土地、改善居住条件、接通自来水、发放养老保险金等500余件难事、实事、好事,广大百姓拍手称快,“有事就找干部”的观念已在蒲子群众中深入人心。
科技扶智 “咱也喝上‘脑白金’”
“这根是辅养枝,应该拉到主枝之间的空隙处,为主枝生长打开光照和空间。”4月6日,薛关镇劝学村垣面苹果园里,来自陕西省洛川苹果产业管理局的高级农艺师李长富正在进行春季果树栽培现场指导。果农们高兴地对我们讲:“专家手把手地教,我们面对面地学,真是收获不少!咱也喝上了‘脑白金’!”作为特色种植县份,近年来,该县农民群众科技种田的积极性空前高涨,急切盼望能有科学技术的指导,走上增产增收的致富路。
想农民之所想,该县充分利用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联合相关乡镇,每年春秋两季都邀请经验丰富的农业专家,采取集中授课、田间讲解、解惑答疑等方式,传授农民科学种田技术。
同时,通过发放宣传单、技术手册等形式,对栽植标准、挖坑埋肥、病虫害防治、简易贮藏设施等进行全面宣讲,及时更新农民耕作技术。据统计,该县已举办集中授课10余场次,共培训农技人员和农民2000余人次,发放技术资料1600份。
靠科技上档次、上水平,向科技要产量、要效益,在蒲县广大农民中已形成共识。
现代主线 “串”起致富链条
4月18日早晨,一辆大卡车满载20吨黄瓜,从蒲县薛关村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驶出,仅此一车“绿翡翠”将为园区内46座日光蔬菜大棚的菜农们带来两万元的纯收入。该园合作社理事长常小娃自豪地对我们说:“单个大棚每年下来可生产黄瓜2.25万公斤,纯收入两万元没问题!”今年以来,蒲县把加速推进农业现代化,作为夯实转型跨越的第一基础工程来抓,扎实推进农业结构调整“1351”战略,力让农民的钱袋子逐渐鼓起来。首先是紧扣“农民增收”这一目标,其中来源于农业生产经营的收入达1800元;第二是建设优质蔬菜、优质干鲜果、优质小杂粮三大基地;三是实施五大工程,分别为建设1万棚设施蔬菜工程,今年新发展现代化寿光五代大棚500个;建设10万亩优质核桃工程,新发展优质核桃2万亩;建设10万亩优质马铃薯工程,今年发展到5万亩;建设5万亩优质苹果工程,新发展优质苹果1.5万亩;建设5万亩优质小杂粮工程,新发展优质小杂粮1万亩。同时,发展优质烟叶种植面积力争达到1万亩,成为全省烟叶种植重点县。通过规模化、标准化、优质化基地建设,形成蒲县农业的特色、规模和品牌三大优势。
同时,倾斜财力物力人力,大力支持培育正茂核桃、昌源粉丝、万国全胱氨酸、实美食品、昕源糯玉米、龙泉养殖、蒲子馨香紫苏、克城隆丰豆制品、黑龙关山野养殖、蒲园生态农场等十大龙头企业,辐射带动农民致富增收。
在农村广袤的田野上,如雨后春笋般兴起的各类产业专业合作社,充分发挥集聚抱团功能,他们统一引进优良品种,统一组织示范试验,统一技术指导,统一市场销售,实行全方位的服务,让农民成为产业基地的建设主体和真正受益者。
【责任编辑: 付基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