亩均收入差距凸显吉县苹果产业发展优势

2011-05-13 09:16:00 来源:

传统种植模式VS果园粗放式管理


屯里镇位于吉县城东北部,这里昼夜温差大、无霜期短,不太适宜苹果树的栽植,延续着“种了麦子种棒子”的传统种植模式。在这种种植模式下,农资投入很大,而亩均收入很低。
2002年,屯里镇也结合全镇地理自然条件,确定了一方面推广商品苹果区域,发展以长富二号、嘎啦为主的中晚熟品种;一方面推广栽植以秦冠、红玉等产量高、果汁多、管理粗放的加工型苹果品种。晁武森的果园就是这个时候栽起来的,根据镇里的产业布局安排,他的果园以红富士为主,可是管理较粗放、产量偏低。即便是这样,亩均收入也达到6000元左右,较之传统种植作物的亩均收入有近十倍的增幅。

果园粗放式管理VS果园标准化管理


吉县东城乡东城村果农崔生发有8亩果园,从幼树起就一直精细化管理,从2005年配套使用沼气池开始,他照明做饭用沼气,施肥用沼渣沼液,既节省能源,又增加果品有机质,所产苹果个大色鲜口感好,商品率高,每年都被果商早早抢购。近6年来,亩均收入均约12000元。(通讯员 梅子)

 

  【责任编辑: 邱睿】

责任编辑:临汾新闻网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