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8月,时年22岁的石亮,跟着父亲经营煤炭运输已3个年头了。但随着煤炭运输市场的日渐疲软和激烈竞争,敏锐的石亮不得不琢磨抉择新的产业出路。几经权衡,石亮准备放弃运输搞养牛,由于养牛成本巨大,流资运转周期较长,当地啃这块“硬骨头”的人少之又少,他深知“物以稀为贵”的道理,便决定大干一场。
说干就干,石亮将自家院里两间小房稍加整理改造,又在院外空地扎起了90余平方米的围栏,在父亲的资助下,凑齐了10万元,并聘请畜牧部门的技术人员一行赴山东采购。他倾尽囊中所有,仅仅购得了5头夏洛克和两头鲁西黄牛,自此,他开始了养殖黄牛的创业之路。
养殖的道路并不平坦。牛拉回来养殖还没到10天,便有两头牛出现便稀乏力,草料进食骤减。慌了神的石亮赶忙请教兽医,原来是地域反应,只简单灌服了几次药便恢复了进食。这让石亮充分体会到疫情预防的重要性,为此,他抓紧时间学习养牛理论和技术,从不同品种牛的生长习性到饲料成分配比的调整,从圈舍的日常清洁到常见疫病的初步诊断,不分白天黑夜地学习,先把一些理论“吞下去”,再反刍出来与实践咀嚼磨合。他把关键性的词条与内容都做成了一张张标签,床头上、圈舍里处处可见。通过干中学、学中干,他很快掌握了养殖技术。
经过他一年的精心饲养,7头牛增重均在30公斤以上,几近标准养殖的水平。但是一算账,效益并不好,原来问题出在成品饲料进价较高和冬季没有青贮饲料添加两方面。但要改变这一现状,又需要新一轮投资,资金一时成为发展的瓶颈。这时,政府提倡发展农民养殖专业合作社,石亮便积极响应号召,将周边4个村的9家养牛大户联络起来。但在讨论利益分红时,大家都不作声,石亮揣摩出了大家心底的端倪,毕竟一头牛值半个家当。“咱们这样,利股大家均分,亏股我多担三份干股。”石亮斩钉截铁的一席话,一扫大家顾虑。就这样,古县源源养牛专业合作社成立了。年轻的石亮被大叔大伯们一致推举为法人。
合作社能否健康平稳发展,像千钧巨石压在了石亮的肩头,当务之急是建立一座标准化的养殖圈舍,将零散饲养变为统一养殖。他选中了村外一块近路近水的荒坡,通过整理平整,开发出6亩空地。他聘请技术人员,对圈舍的修建进行了科学设计,养殖区、草料区,加工区一次就建起了22间圈舍。很快,73头牛全部“乔迁”进入了养殖新区,实现了合作社真正意义上“统一育肥,统一防疫,信息技术统一共享”的联动效应。同时,他还在当地聘请了一位兽医作为常年顾问。
通过几年的养殖实践,他感到西门塔尔牛食性粗糙,上膘快,育肥效果较好。他决定再购进一批,但厂舍的修建已让股民花去很大的资金,有的还借了外债。当大家一筹莫展之际,石亮从一个偶然的机会听说县政府对合作社的发展要进行贷款贴息。于是,他赶紧召开社员大会,商讨贷款事宜。
几经周折,他终于从信用社拿到了20万元的政府贴息贷款,又购回了一批优种西门塔尔牛。在他和全体社员的精心呵护下,养殖规模不断扩大,效益明显提高,呈现出了“两扩大、两提高、一降低”。养殖规模不断扩大:从合作社成立之初的牛存栏7头发展到目前的150头;养殖圈舍扩大:成立时仅有两间小屋,现在是28间;经济效益提高:单体育肥牛可多卖出近400元;养殖科技含量提高:由于经常聘请畜牧局技术员到合作社进行技术辅导,社员的养殖技术更加科学化;养殖成本减低:同时由于集中采购,在饲料、兽药等方面又降低了一定的成本,每头牛每年可降低成本300元。去年全社出栏肥牛达35头,获利20万元。2010年,源源养牛合作社被古阳镇党委、政府授予“产业发展优秀合作社”;同年5月,石亮被古县团县委授予“青年创业标兵”称号。
谈起合作社今后的发展,石亮信心十足,决定要做大做强养牛产业,他说,到今年年底,肉牛存栏量要达到200头左右,出栏不低于100头;充分借助人工授精技术,致力养殖品种的进一步优化改良。同时,将积极吸收一批有意入社的养殖户进来,让更多群众分享到合作社阳光的照耀,加快当地养殖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通讯员 王德彦
【责任编辑: 刘静】
责任编辑:临汾新闻网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