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发展谋“鸡”财

2011-08-19 09:31:00 来源:

近日,应邀对襄汾县育凤鑫养殖场进行参观采风。车从临夏线往东拐约一公里便到了场区,进入场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巨大的照壁,亭台楼榭,小桥流水,一派江南风光。场区四周树木葱茏,场内花草芬芳,菜蔬累累。五栋鸡舍有序排列,工人各自忙碌。没有像想象中的鸡粪乱堆,没有听到苍蝇嗡嗡声,更闻不到鸡粪的臭味。当听到年轻的卢海斌、张丽霞夫妇介绍,目前场内存栏蛋鸡28000只、每天产蛋1000余公斤时,令人惊叹,使人震撼。

一对小伉俪 共创致富路
襄陵以晋襄公葬于此地而得名,自古因人多地少,家家户户有店铺,人人都会做买卖。上世纪九十年代,此地以炼铁、炼焦、暖气片生产为主,企业林立,成为全省产值亿元乡镇。1993年,卢海斌从高中回来,看到村里的同伴不是在厂里打工,就是经营车辆,搞维修,都过上了好日子。他先学驾车,取得驾照,思量着也买辆车搞运输。于是拿出父亲准备为他建房娶媳妇的积蓄,又贷了一部分款,花6万多元买了一辆依发车。他起早贪黑,拉煤、拉焦,一年下来,挣了不少钱。1997年,他又买了一辆车,雇人经营。到2000年,车辆发展到4辆。他联系业务,结算货款,当起了小老板,钱也越挣越多。2004年后,他又开始经营生铁贩运业务、合伙开办铁厂,十几年下来挣了200多万元,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户。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国家产能限制,襄陵一带的大部分高耗能、高污染企业被取缔。卢海斌的铁厂和生铁贩运也就此终止。他走向了人生的十字路口,虽然挣下的产业足够一家人过上富裕生活,但不知下一步怎样发展,令他焦虑,使他迷茫。他还年轻,他还想闯一闯。

迎面市场 慎重转型
铁厂生意停下的几个月里,卢海斌食不甘味,坐卧不宁,不知道该干些什么。有人请他合伙贩煤,江苏老板把100万元打到他账户上,他知道肯定挣钱,但没接此生意。一同学商议与他搞家具批发,他没同意。妻子张丽霞说,咱现在住在临汾,两个孩子上学方便,不如就近开个饭店或代理品牌搞服装生意算了,他没有答应。他是农村人,他知道村里有几户搞养殖,效益还可以。于是决定发展养殖业。他想,鸡和鸡蛋祖祖辈辈都吃,是传统产业,市场应该没有问题。国家发展现代农业,不断加大养殖业扶持力度,对此有优惠政策。再则,养鸡业链条长,有饲料、鸡苗、肉鸡、蛋鸡和鸡产品加工,甚至鸡粪也是抢手货。只要经营得好,还是很保险的。
发展方向确定了,卢海斌先对全县的养鸡场进行了参观学习。接着他到农业产业化国家龙头企业——北京市华都峪口禽业有限公司取经,4天里,他惊叹这里皇宫式的鸡舍,学到了先进的理念,初步掌握了对鸡舍的环境控制以及饲料管理等,并留下通讯地址,以便随时请教。他还在西安参观了两天,到河南考察了3天,进一步增强了他发展养鸡的决心。

高起点起步 高标准发展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转产需要勇气,需要魄力,要壮士断腕,义无反顾。2008年12月,卢海斌拿出全部270万元积蓄,在村北以每亩500元的承包费,征荒地20亩。用4天时间,动用机械推掉废弃沟渠,平整场地。同时获县发改委立项批准,办理了土地、工商、环保等相关手续。
2009年3月,他按照本地最高鸡舍标准建设,先建的两栋基本成型时,6月份他在北京参观,发现自己的起点就落后了,立即从北京打电话回来,让工程队停止施工。等拿回图纸,他不惜返工重建,另行规划。按新要求,每栋鸡舍的间隔距离不小于18米,是鸡舍高度的5倍以上,利于采光、通风。每栋鸡舍都安装了直径达1.4米的风机、水帘、清粪机,鸡舍的温湿度用电脑微控,严格按鸡的生长阶段控制。通风窗的安置也要保证冷热空气不直接射到鸡身上。每只长、宽、高1.95米×0.36米×0.32米的鸡笼,别人养15只,他养12只,密度小了,成本有所增加,但鸡舒服了,生长得更好了。种鸡他从北京峪口进,全部采用京红一号,虽然每只比当地鸡仔贵一元钱,但该品种体型小、采食量低、抗逆性强,料蛋比提高到1.97,死淘比降低。饲料则与正大公司签订长期供货合同,5%预混料由公司提供,其余玉米、豆粕等自己添加。防疫是养殖业的关键环节,他除在大门口设置消毒池,进场人员进消毒室,工人必须穿戴工作服外,为防止鸡感染呼吸道、肠胃道等疾病,与县畜牧中心、河南省兽药制药厂等专家一道,共同开发了中药预防方法,每月在饲料中添加4次,既无任何副作用,又降低了成本,实现精养、细养。
从2008年12月开始筹建,到2009年5月第一批2000只雏鸡入舍,10月第二批又进4500只。2010年利润40万元,到2011年7月引进了第9批5500只,除已淘汰的3批外,目前存栏28000只,每天产蛋1000余公斤。鸡粪每天出6—7方,按每方70元价格销给当地菜农。预估今年可实现利润200万元。

一颗小鸡蛋 富裕一方人
卢海斌封闭式、集约化、规模化及标准化发展养鸡业的模式和可观的利润,成为当地发展养殖业的领军人物。2010年,他被市农工办、农委授予全市农业系统“爱树建”活动“三百”先进人物,创业致富新型农民。
他没有沉浸在自己取得的成绩上,也没有为挣到一些钱而沾沾自喜。他想,如果有更多的养殖户都发展壮大了,那么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将大大加强,群众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就宽阔了。他不保守,没有技术上的秘密可言,总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那些前来取经者。河北村一养殖场建鸡舍,他亲绘图纸送去,该户现存栏18000只。湖里村一素不相识的养殖户打电话向他求教,他驱车前往,细心指导。浪泉村一农民想发展养鸡,他从规划到建设,从饲料到防疫,隔三差五去指导,使其很快得到效益,该村民过意不去,想给他点报酬,他一笑了之。本村一同学想养鸡,一开始他就鼓励高标准建设,目前存栏5000只。正采访时,一养殖户打电话问今天的鸡蛋价格,并咨询怎样更好通风降温,只听他在电话中说,要堵严风机边窟窿,封闭好才更有利于风机运转。海斌很忙,不时有电话打来,办公桌上,北京、天津、上海、宁夏等地的名片一大堆,都与养鸡有关。
谁擎巨笔绘新卷,风流当代养鸡人。卢海斌是睿智的,是有知识、有眼光的一代新型农民代表。他创业的步伐坚实,转型发展的路子宽阔。梦已醒,梦还在延续。路肯定不会平坦,但前景肯定会更迷人。(通讯员 关旭东)

  【责任编辑: 李甲】

责任编辑:临汾新闻网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