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10-22 10:07:00 来源:
去年以来,吉县高度重视片区扶贫开发项目的实施,狠抓落实,在基础设施、生态建设、社会事业、环境改善、产业发展、农民增收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片区扶贫开发犹如一缕缕春风吹来,激发了当地干部群众连片开发苹果产业的热情,奏响了响亮的富民曲。
在东城乡社堤村苹果标准果园示范园区,记者见到了正在忙着采摘苹果的果农王栓虎,他放下手中的活儿,一边带领记者参观他的果园一边说:“我在自己果园里建成了管护房、猪舍和沼气池,饲养母猪一头、仔猪4头,通过猪舍中的沼渣、沼液综合利用,实现了猪肥、沼渣追肥,沼液喷肥,现在果树长势旺、枝条粗、芽体饱,生产的苹果特别好,产量大大提高了,6亩果树亩产达到8000元。‘猪-沼-果’循环经济为我们村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不少好处。”说着,他热情地邀请记者去看看他的管护房,记者看到,明亮的沼气灯和火焰旺盛的沼气灶完全取代了日常用的电灯和煤灶。窗外不远处,一排排干净整洁的猪舍内,圈养着几头健壮的肉猪,旁边便是透着花蕊馨香的果园。
王栓虎还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每年养猪可收入1-2万元,生产沼渣、沼液20吨,可满足果园一年用肥,当年可节约农药和化肥开支1000余元,全年可增收5000元。
“不只是我一个人,整个村的人在片区开发项目的帮助下,通过循环经济,开始走上了致富路。”王栓虎乐呵呵地说。
事实也正是如此,近年来,该县围绕经济效益较好的苹果产业,规模发展,片区开发,发展猪-沼-果配套、果园节水、冷藏库建设,使苹果产业向产业化、有机化、标准化方向发展,形成了地方特色产业集群.目前,该县苹果面积28万亩,产量16万吨,产值3.5亿元,项目区已成为苹果产业的重点示范栽培区域。
果库奏出富裕曲
送走果商,贾凤香带领记者参观了果库。打开库房的大门,一股凉意扑面而来,展现在面前的是高达8米、长22米的巨大果库。贾凤香说:“这个果库能装60万公斤苹果,我们引进国内最先进的冷藏设备和分级选果生产线,建起了苹果分级精选车间、信息办公大楼和果商服务中心、苹果信息发布、电子结算、果农多媒体培训室等信息系统。”她停了一下,继续说道:“当然,能有今天这样的规模,是片区开发给了我们最大的支持。去年我们公司进行改扩建,配套设备的购置资金短缺,片区开发项目扶贫资金就好比雪中送炭,解决了我的燃眉之急。”目前该公司已与广州、深圳等国内高端市场建立了稳固的长期贸易关系,并开设了直销俄罗斯、欧美的外销通道。
记者了解到,该县按照“统一规划、统筹安排、统一实施、整合资金,渠道不变、用途不乱、相互配套、形成合力”的原则,集中整合各类项目资源和建设资金投入,统筹政策,整合资金,在中央投入500万元试点资金、县配套100万元的基础上,全县涉农部门整合资金达1090万元。同时,他们突出主体,广泛动员,政府引导,群众参与,充分发动群众的主体建设作用,动员群众积极投工、投劳、自筹资金参与项目建设,有效地提高了片区扶贫开发项目的质量和水平。
片区奏出和谐曲
该县片区扶贫开发项目实施以来,试点区域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整合交通部门资金300万元,对项目区的通村道路硬化40公里,大大改善了项目区通村道路条件,提高了道路通行能力,为广大客商前往项目区商贸交易提供了有利条件,解决了以往农民群众销售苹果及农副产品的难题;试点区域社会事业建设方面,吸收教育部门资金40万元,改造3所寄宿制小学,使教学环境得到了改善;使用卫生部门资金90万元,完善25个乡村卫生所,方便了群众就医;整合联通部门资金100万元,安装电话2000部,改善了项目区农民的通讯条件;试点区域生态建设和环境改善方面,按照有标准沼气池、有晴雨畅通通户路、有乡村卫生所、有农村寄宿制小学、有通讯电话等,统一片区项目开发建设,大力开展“猪-沼-果”生态循环经济模式,使生态建设和环境大大得到了改善;试点区域产业发展方面,投入扶贫资金500万元,扶持新发展苹果5000亩,改造老果园2000亩,果园节水2万亩,“猪-沼-果”配套1300户,新建苹果冷藏库6座8000吨,苹果交易市场1座,完成技术培训服务5000人次;试点区域收入变动方面,项目农户户均发展苹果1亩,“猪-沼-果”循环经济配套产业1个,项目区道路硬化、土地平整、灌溉节水、产业科学标准化管理、农户基础设施建设,在生产生活条件方面均得到了明显改善,产业发展得到明显提升,农民收入稳步增长,贫困户年人均增收800元,项目区的农民收入有了明显的增加,并为项目区的产业发展提供了健康可持续发展道路。(记者 范韶华)
【责任编辑: 付基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