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县:“民生蛋糕”众人享

2011-11-25 09:39:00 来源:



“文化香味”漫山乡
我们第一站来到了市级生态文明村、新农村建设亮点村——太林乡东河村,眼前的景象让我们眼睛一亮:宽敞整洁的文化广场、新潮美观的健身器材,老人们正排成队,起劲地舞动着胳膊做健身操。阅览室内的书架上,整齐地摆放着许多农业书籍,一些村民正在翻阅资料……处处洋溢着欢乐与和谐。
设施一流的蒲城镇蒲城村文化活动中心更是吸人眼球。按照人性化、民主化的设计理念,内设图书室、阅览室、棋牌室、乒乓球室等十来个服务室,集文化活动、艺术教育、展示展览、队伍培训为一体。
“环境太美了,我简直不敢相信这是在农村!”“跟城里人没有什么两样!”我们不由感慨。
正在该村健身房打乒乓球的李小强说:“等秋收结束了,那才叫热闹呢,闲下来的庄稼人,要么扭动腰肢,尽情欢跳;要么读书看报学文化;要么围坐在一起喝茶聊天话桑麻。”
“休闲娱乐已成为农民们的一种时尚,以前,农村文化阵地缺乏,想活动也没有场所,茶余饭后,滋生了玩牌赌博、酗酒滋事的陋习。自从村里建立了文化室,坏毛病逐渐变成了好习惯,村民们的业余生活丰富着呢!”该镇蒲城村村党支部书记崔保彦感慨地讲述了文化室给村民带来的好处。
为提升村民的“幸福指数”,该县大力实施“文化富民”工程,不断提高农村公共服务供给,加大图书室、卫生室、娱乐室、休闲广场“三室一场”建设,积极塑造农村新风貌,弘扬社会新风尚,提高民众新情操。
“村庄是我家,卫生靠大家”、“手拉手、心连心、创造蒲县新天地”、“新政策、新农村、新文明、新形象”等内容的墙壁标语赫然入目,“墙壁文化”已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村民休闲了、文明了,墙壁也“说”起“文明话”了!

“件件喜事”竹签儿穿
冬日天渐冷,美景进车窗。踏入蒲城镇荆坡村,白色的贴墙瓷砖、红色的琉璃瓦在阳光的照射下,显得格外“抢眼”,勾勒出农民幸福生活的“轮廓”。
走进村民张大爷家,他正坐在沙发上看电视,热情好客的他见来了客人,马上端出了苹果、蜜梨、核桃等当地特产让我们品尝。“原来家里的电视只能收到四五个台,现在看电视不仅不用花钱了,而且信号特别好,能收到40多个台呢。”
“现在的政策真是好啊,日子一天比一天红火了,告诉你们吧,就今年我家就迎来‘四大喜’!”张大爷掰着指头,细细讲道:“一是有线电视收视费免除了;二是儿媳妇这两天正在免费参加县上的体检;三是大孙子上职高的学费不用掏了;四是小孙女住校的早餐免费了。”
张大爷所说的“四大喜”,来源于蒲县县委、县政府今年向人民承诺兴办的八件实事:基本实现农村自来水入户全覆盖;完成500户农村危房改造任务;免除全县城乡居民有线电视收视费,直接为17500户减负260万元;免费为全县2万名育龄妇女开展“两癌”普查,直接为广大育龄妇女减负200万元;完成学校标准化建设,实现设施设备配套化;提前一年在全省率先完成农村新的“五个全覆盖”;政府“包圆儿”200余万元,免除高中生学杂费、书本费,实现中小学教育全免费;实施中小学“蛋奶”工程,县财政“买单”200万元,免费为全县4766名寄宿学生每天供应一个鸡蛋、一袋牛奶。目前,八件实事逐渐兑现,全县人民百姓正可谓“喜气迎头,喜事盈门”。
政府买单,富了农家,乐了农民。抽象的幸福指数不再抽象,一切尽在欢声笑语中。
幸福路子宽又长
“看不起病,养老困难,农村长期以来缺乏社会保障”是新农村建设中面临的一个大挑战。来到山中乡山中村,我们欣喜地看到,大家担忧的这一难题已得到破解。
在山中村便民连锁店,村民张俊英老人用领取的10月份65元养老金购买了酱油、食用盐、洗衣粉等日常生活用品。她高兴地说:“老了,还能从政府那儿领到养老钱,不用出村,就能买到家用的东西,真是享了大福啦!”42岁的村民李虎,不小心摔腿骨折,合作医疗为他支付了3000多元的医疗费。李虎说:“以前总是小病忍、大病拖,现在有了医疗保障,看病负担轻多了。”我们了解到,截至目前,全县新型农村社会养老适龄参保率达到96.8%,8487名60周岁以上的农村老人基础养老金100%发放到位;失业、医疗、工伤等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共为9930人发放低保570万元,为169人发放医疗救助金65.8万元,为141个优抚对象发放抚恤金55万元,困难群众基础生活得到保障;全县99个行政村村村建立卫生室,全部配备乡村医生,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参保人数达3万余人,参合率达92%;年内将完成全民健康服务中心,克城、古县卫生院主体工程和66所村级卫生室改造工程。
金奖银奖,不如百姓的夸奖。蒲县县委、县政府发放民生“大礼包”,让百姓的好日子来得再快些。

“农民增收”不是梦
田畴织锦绣,沃野好风光。进入薛关村现代农业示范园,银白色的塑料大棚闪闪发光,犹如一座现代厂房,蔚为壮观。在该村支部书记刘反翠的带领下,我们参观了马铃薯组培室、微型薯生产区、马铃薯文化园。技术员介绍说,占地6800平方米的示范园投产后,可年产1000万粒微型薯、满足全县10万亩马铃薯生产用种,并辐射带动周边县市,成为晋南及全省一流的脱毒马铃薯种薯繁育基地。
如果说现代农业示范园是播下了希望的种子,那么已初具规模的蔬菜大棚则带来了丰收的喜悦。
大棚内,一片忙碌的景象,有的正在调温度、浇水,有的给种苗覆膜、修整……幸福挂在每位农户脸上,现代产业改变了他们的生活,他们的“钱袋子”渐渐鼓了起来。
经济要发展,方向不可弯。刘反翠介绍说,为了让农民增产增收,早日致富奔小康,县委、县政府提出了“十二五”期间,启动实施5大特色产业基地:10万亩优质核桃、10万亩优质马铃薯、5万亩优质苹果、5万亩优质小杂粮和1万亩设施蔬菜基地,在水、电、路、地及资金方面大力倾斜支持。仅发展万亩设施蔬菜基地这一项,去年和今年就投入资金1305万元,使大棚配套基础设施实现“路相通、田成方、渠连网”。同时,县政府不仅为村民提供财政贴息贷款,而且对每新建一个大棚无偿补贴2万元。
我们一路品尝着黄瓜、西红柿等蔬菜水果,体味着现代高效农业无穷的魅力。
据了解,该村已拥有大棚158个,占地630余亩,投产58个,是远近闻名的以生产黄瓜为主导的“大棚蔬菜专业村”。仅大棚菜一项,今年1月-10月,全村村民3353人人均增收400元。
一桩桩民生工程的竣工开建,一个个温暖民心的好政策接连出台,一项项惠及百姓的措施频频到位,一串串凝聚着喜悦与丰收的数字,印证着蒲县在践行民生目标的道路上,从来不曾停歇。
 
通讯员 辛耀恒 陈良芳

  【责任编辑: 刘静】

责任编辑:临汾新闻网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