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6日,记者来到这个有620口人的山村,沿途的果树大都落了叶子,但果农们一点也没消停。都在忙啥?“树上摇下钱啦!”村里人开玩笑说。
“我家共有5亩果园,今年每亩能收入1.2万元以上。我现在还在做苹果集中销售。”曹小林说。
曹小林靠苹果致了富,这在村里不算是秘密,因为在这个村,谁家没有靠苹果致富,那才算得上是新鲜事。
那这个村子在没有栽果树之前是什么样?
“我们家兄弟姐妹多,一家人全靠父亲当民办教师的那点工资。”回忆起小时候的生活,曹小林心情有些沉重,“一件衣服,老大穿了老二穿,轮到弟弟、妹妹时,已经是补丁上面压补丁了。上讲台做题时,我都得把上衣衣襟使劲往下拽,就是怕露出裤子上的补丁。其实那时候,同龄的孩子们都这样。本村姑娘都往外嫁,其他村的姑娘更是没人肯嫁过来。那时候,小伙子到了25岁娶不上媳妇就得打光棍,最后实在找不下只能找个二婚的。”
曹小林告诉记者,上小学时他就特别喜欢画画,可家里的情况不允许自己买彩笔。有一次,他偷偷在家里拿了两角钱买了一盒彩笔,买完后却很后后悔怎么办?于是,他就给玩陀螺的同学画彩色陀螺,画一个2分钱。就这样,他不仅自己过了画画的瘾,还把那两角钱赚了回来。
苦日子过久了,就想着不再过这样的日子,村里有的人出去打工干脆就不回来了。曹小林在村里种过烤烟、养过蘑菇,都没怎么赚钱。
“当时贷了信用社一万多元,日愁夜愁想着什么时候才能还上。”曹小林的妻子插话道。
1995年,政府免费给大家发果树苗,号召大家栽果树。“种粮食起码能保证自己饿不着,栽果树,你吃啥?吃苹果能顶饱?”村里的一些老人心里不免产生这样的想法。当时,一些老农在耕地时还专门破坏政府免费给的果树苗。曹小林抱着试一试的心理栽上了果树。想不到,这5亩果园让他盖了新房、买了汽车、吃上了幸福果。
“以前给队里摘果子,一天能赚8块钱,就这还得找关系。”曹小林的妻子说,“现在一天给80块钱都找不下人。这不,前几天专门顾了运城的一些人来帮忙,带班的一天赚100多块钱呢。”
现在,上东村家家户户都有果园,到收果子之时,全家老小、亲朋好友都忙不过来,就连邻村人都叫上还是缺人手。
据该村负责人曹新忠介绍,该村目前有苹果种植面积900余亩,平均亩产4000余斤,每亩收入1.3万元左右。去年,曹小林又承包了50亩沟地,全部栽上了果树。“按现在的市场价计算,每斤苹果的出园价为两块多一斤,有的甚至卖到三块多。到时候,50亩地要产多少苹果?要卖多少钱?”曹小林笑着说,就是想着这些数字估计都乐得睡不着,“谁让我抱上了摇钱树呢!”10年前,年人均收入不到800元钱的穷山沟,现在却是“吃喝不用愁,出门还有车伺候”。这里的人们生活好了,腰包鼓了,底气足了。有人转行搞起了合作社,做起了经纪人,发展采摘型、观光型、休闲型、农家乐型等多元化的现代农业,把山沟里的这颗“摇钱树”,真正地育成参天大树。
记者 郝海军 苏亚兵
【责任编辑: 刘静】
责任编辑:临汾新闻网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