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通讯员 胡文波 汪军龙)近年来,吉县按照中央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要求,立足县情实际,充分组织动员干部群众,聚全县之力,以“一村一品”、“一县一业”为抓手,大力发展新农业;以“新型农民科技培训”为载体,积极培育新农民;以“连片开发”为重点,全力建设新农村,努力打造山区特色的新农村建设精品和亮点,强势推动吉县快速发展、争先发展。
找准抓手,大力发展新农业。近年来,吉县坚持把果业作为一项特色产业、优势产业、富民产业来抓,以“一村一品”为抓手,推进规模化发展、集约化经营,取得初步成效。目前,全县苹果总面积突破28万亩,总产达16万吨,产值达4亿元,并成功开发了富硒、富锌、SOD功能保健苹果,实现了从“一村一品”的特色产品优势向“多村一品”、“一县一业”的区域性产业化优势的转变。
今年,他们紧紧抓住全省“一县一业”、“一村一品”基地县建设机遇,进一步推进苹果转型。一是以优化布局为重点,扩大种植规模。东川地区重点发展加工类品种,沿黄地区重点发展早、中熟品种,中部地区重点发展晚熟品种。县财政拿出57万元用于苹果苗木采购补助。新增苹果面积1万亩,补栽补植1万亩。二是以标准化生产为重点,提升果品品质。他们扎实推行《苹果转型发展八改十配套操作规程》,搭建起农民培训、产销信息、示范基地、旱作技术四个服务平台,实施“十、百、万”标准化生产示范工程。三是以品牌建设为重点,构建营销网络。借助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中国(山西)农业博览会等平台,举办吉县苹果推介品尝和展销活动,扩大吉县苹果知名度。实行以奖代补政策,鼓励苹果营销企业到大中城市开设销售窗口,逐步建立起功能齐全、服务便捷、覆盖广泛、信息畅通的苹果营销网络。四是以延伸产业链条为重点,提高产业效益。帮助4个果库启动了扩容建库工程,新增库容2万吨,使全县冷藏能力达到8万吨。
把握重点,积极培育新农民。为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加快发展现代特色农业,该县一是大力开展“双十、百、千、万”科技培训工程。与10所以上的专业院校和科研机构联姻挂钩,聘请10名以上的专家教授来吉县传经送宝;组织百名科技人员进行技术承包,筛选百项科技成果进行大面积推广;培养扶持千家科技示范户,培训千名科技带头人;使1万名骨干农民掌握1项-2项实用技术,使1万户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000元。二是认真实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根据该县特色苹果产业发展需要和群众的技术需求,依托农业部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等农民科技培训项目,通过对专业村骨干农民进行集中培训、生产示范及现场技术指导,辅助以发放技术手册、明白纸和广播电视等培训形式,辐射带动,实现对全体农民的整体培训。通过大培训,使全县农业科技普及率达到95%,实用技术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由过去的42%提高到55%。三是深入开展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在农业外部增收上实现突破,重点是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通过减少农民来富裕农民。
就是通过“三化”来促进“三转”,即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促使农民在大农业的范围内从单纯的种植业向果、烟、牧等高效农业转移,实现农业内部转移。大力推进工业化,促使农民从农业部门向工业部门转移,实现职业转移。大力推进城镇化,促使农民从农村向城镇转移,实现地域转移。近年来,该县共完成新型农民科技培训50000余人次,通过培训的大多数农民都能掌握3-5项实用技术,完成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6000余人,实现转移就业5600余人。
统筹城乡,连片建设新农村。该县把新农村建设作为“三农”发展的重中之重,按照“地缘相近、产业相同”的思路抓连片建设,采取财政补贴、领导包联、机关帮扶、企业帮建、巾帼帮联等有力措施狠抓落实,统筹城乡发展,全力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通过近年来的精心打造,初步形成了沿川、沿河、沿黄、沿垣4个新农村建设连片区。2006年以来,共投入资金1亿多元,其中县财政投入以奖代补资金900万元,机关单位帮扶1000余万元,完成街巷硬化25万余平方米,建成休闲健身场所45个、标准化农村文化活动室45个、甲级卫生所45个、标准化小学30所、便民店50个、综合科技服务中心45个,新建垃圾池550个,完成改水9540户,建成农民住房3600间约77000多平方米。完成5个试点村和41个重点推进村的建设任务,占全县总村数的58%,其中2个村被评为省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2个村被评为市级示范村。
【责任编辑: 李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