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4-06 09:05:00 来源:
临汾新闻网讯(通讯员 张锁柱)如今,捐款包场点戏成了襄汾县革命老区永固村农民的一种新时尚。他们说:“进城打饼子挣下钱,不能光说吃和穿,趁村里逢庙会,捐款包场戏,让留守在家的老年人过把‘戏瘾’,比领他们下回馆子都强。”据襄汾县永固村村委会统计,近15年来,全村有380多人捐过250多场戏,共捐款30多万元。其中,独家花一两千元包场的就有150人。今年农历二月“白波垒”古庙会,乡村医生郑新贵、烙饼名师周天宝等人4天捐款演了7场戏,获得一片赞扬声。
永固自古戏迷多
永固村历史上是一个文化重镇。早在明清时期,村内就建有“九井八台(戏台)十二座城门”。一个中等大小的村庄建有8座戏台,这在我国历史上实属罕见,是永固自古戏迷多的鉴证。
清末民初,永固村就成立了“家戏班”,演职人员多时上百人,少时也不下五六十人。历代戏迷捐款、捐粮、捐物购置的乐器、服装和道具,满满装了十几戏箱。新中国建立后,“家戏班”改名为“永固农民剧团”,排演的《骂殿》《捨饭》《藏舟》《金沙滩》等历史剧和《血泪仇》《刘三做饭》等现代戏,颇受观众喜爱,在汾城、曲沃、新绛等县农村十分走红。剧团每次到外地演出,本村步行一二十里路追到外地看戏的戏迷,常常有五六十人。
永固戏迷懂戏多
永固人看戏也有把手拍得发红的时候。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王秀兰、闫逢春、杨虎山等蒲剧泰斗和八十年代全国梅花奖获得者任跟心等老艺人都来永固演出过。那时,真是场场观众爆满,场场掌声如雷,场场满堂喝彩。演出结束,或庭院、或街头、或田间到处都有戏迷在模仿名演员的唱腔。村里流传着这样一首顺口溜:“手扶犁拐鞭打牛,吼着乱弹汗不流,学上几句王秀兰,不知不觉到地头”。
戏迷家里孝子多
改革开放后,永固人进城打饼子走出了一条致富路。全村先后有580多户,1580多人外出到北京、天津、太原等城市打饼子,去年饼业收入约4000万元。其中:年收入超20万元的有30户,超10万元的120户,超5万元的300多户,收入在3万元左右的约100余户。打饼子富起来的永固人,除了盖房子、娶媳妇、供子女上学以外,办的最得意的一件事,就是趁村里逢庙会捐款包场戏,让留守在家给他们看守门户、监护孩子、耕种责任田的老人们好好过把“戏瘾”。
为了让老年人舒适、安全的看好戏,村委会曾提倡家有60岁以上老人的户购买“孝顺椅”,全村一下子就买回来200来把软式折叠椅,老年人坐在“孝顺椅”上看戏,别提心里有多么高兴啦。近年,又有许多人给老人买了轮椅或电动三轮车,老年人坐在车上看戏,行动方便,坐靠自如,心情格外舒畅。许多人在开戏之前,扶老人到剧场外的摊点上,或吃碗拉面、或喝碗羊汤、或品尝小吃,给老年人看戏平添了不少喜悦和欢乐。十里八乡的人都夸赞永固戏迷家里孝子多。
【责任编辑: 高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