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记者 范韶华)“我家养了2000只珍珠鸡,每只珍珠鸡45天拔一次毛,每年共拔8次,这2000只鸡,除过饲料等投入以外,一年下来就有10万块钱的收入。”4月22日,洪洞县龙马乡塾堡村村民段保兴扳着指头,笑得合不拢嘴说。
走进塾堡村的一片杨树林,便可见一大群以前只在动物园内才能看见的禽畜在护网内唧唧呱呱叫个不停,一排排高大杨树下,随处可见成群的七彩山鸡、珍珠鸡正在争食……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我是林下特色养殖的第一批实践者,也是最大受益者。”段保兴深有感触地说。塾堡村有2000余口人,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村干部想方设法引导农民发家致富,他们先后引导群众发展经济林3000多亩。今年,他们又加快了林下特色养殖步伐。这些在林下放养的七彩山鸡蛋一颗能卖到1.5元,现在有七彩山鸡3万余只,光卖鸡蛋就是一笔可观的收入。
该村党支部书记陈侯子领着记者沿着杨树林间道路前行,清风拂面,满耳是鸡鸣鸭叫。陈侯子介绍,这些杨树林都是近七八年间种下的。在此之前,这里都是农民的耕地,种植玉米、小麦,2004年前后,杨树价格高市场好,一些农民改种杨树,并慢慢摸索在林下种植各类食用菌。
“作为一种新型的农业形态,林下经济实际上是循环经济在农村、农业上的实践。大片的树林,提供了清洁的空气和虫子、草等天然食物,鸡鸭的粪便也肥了土地,有利于杨树的成材。”陈侯子介绍说,去年3月,他们去西安考察了一趟,回来的时候就把七彩山鸡引回来,引回来以后发现这个七彩山鸡鸡蛋市场价格特别高,而且很少,然后又从河南引回来珍珠鸡,珍珠鸡的毛一斤能卖160多块钱,45天就可以卖一次,养到3个月就可以开始拔毛了。短短一年多时间,随着这些农户从林下经济中尝到甜头,越来越多的农户参与进来,自发成立合作社,退耕种树,并渐成规模。
陈侯子给记者算了一笔农民增收账:林下每亩可饲养50只七彩山鸡,其中母鸡40只、公鸡10只。每只母鸡年纯收入35元―40元,每只公鸡每年可纯收入20元―25元,每亩每年纯收入2000元以上,加上木材收入,可达1500元以上。光这两项每亩就能纯收入3500元以上。目前,塾堡村已经初步建成养殖基地1500余亩,贯通循环圈6公里,建设基地防护围网4万米、场地103个,引进七彩山鸡、珍珠鸡、绿壳蛋鸡、白乌鸡等6个品种2万余只,村民在农业转产中每户年收入均达2万元以上。
谈及以后的发展,陈侯子非常的自信:依托优势资源,依靠信息和科技转产,林下养殖覆盖全村3500亩杨树林,打造华北最大的山鸡养殖基地,计划发展产、孵、售一条龙,走特色农业发展之路,再带动农家乐、农业旅游观光等一体化发展,引领村民发家致富,将产业链拉长,这样效益就更加可观了。
【责任编辑: 高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