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张作奇在自家后院的背阴处搭建了一座100余平方米的兔棚,经过一年多的饲养,棚内从最初的30只獭兔已发展为近400余只。“第一次接触养殖业,什么经验也没有,只能摸索着来。还好同村有个规模大、起步早的养殖专业户,刚开始干的时候,一天好几趟跑到他家去取经,后来又买了一些獭兔养殖方面的书开始自学,现在多少摸到点儿门道了。孩子们都大了,没什么经济负担,以前怎么也想不到这辈子还会干别的营生。”正给兔子添饲料的张作奇动作突然慢了下来,神情淡漠。
2011年4月,作为村里最后一户烧制砂锅的人家,由于原材料供应不上以及不赚钱等原因,张作奇关闭了他维持近20年的砂锅作坊,此举不仅使他在40岁出头的年龄面临转行,更使以“薄、轻、省火、省时”美名远播的翼城砂锅退出了尧都村的历史舞台。
据尧都村村支部书记张永山介绍,砂锅工艺面临失传的原因有很多。“村里有劳动能力的年轻人去外地打工的越来越多,你想教都没人愿意学,再加上烧制砂锅的原料比较特殊,成本高,不赚钱,慢慢就没人干这个了。我担心的是这门手艺没法传承下去。”张永山不住摇着头,脸上露出无奈的神色。
翼城砂锅的悠久历史可上溯至上古时期,为三晋百宝之一。经过数代人的传承和精益求精,翼城砂锅以“皮薄、分量轻”广为人称道,尧都村家家户户更以家庭作坊的形式不仅使翼城砂锅得以热销,更使尧都村以盛产砂锅名声在外。
据张作奇介绍,制作砂锅的原料为煤矸石和被当地人称为石甘泥的铝矾土。“铝矾土倒不稀罕,本村就有。距离我们村七八公里有一家煤矿,数这家煤矿的煤矸石作原料烧制出的砂锅质量最好了,普通煤矸石不行。
原料不好找,又因为烧制砂锅的过程中还要用到大量的煤,烧出来只赔不赚,实在没法继续干下去了。”望着宽敞的场子里横七竖八摆放着的粉碎机、磨粉机、挤泥机等砂锅模具,张作奇不住地惋惜。
“烧制砂锅的手艺孩子们会吗?”张作奇缓缓摇着头,“怕要失传了,年轻人对这个没什么兴趣。这里面窍门挺多,单说烧制砂锅时的火候吧,浅了,砂锅容易漏,烧过了,烧制出的砂锅又会有不同程度的变形,除非打心眼里真正喜欢这个东西才能有这个耐心。”传承数千年的砂锅的日渐式微使这个以砂锅闻名的村子开始了新的谋划:号召村民走养殖或种植的路子。2011年上半年,张作奇开始学着养獭兔,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颇有心得。“两个孩子都在外地工作,不用我们再操心了,现在这些宝贝兔子又成了我们的牵挂,打防疫针、消毒、喂饲料、清理粪便……跟养孩子那一套差不多。”张作奇轻咧着嘴,微微笑着,添饲料的动作也变得轻柔起来。
从张作奇家出来,下坡朝村子的出口方向走,养殖场、核桃林、麦田、废弃的砂锅窑在沿途错落闪现。“兔子只要精心饲养,前景值得期待。就是觉得这么好的砂锅后继无人,在自己这辈手里停下来,心里不好受。好在县里已经把翼城砂锅申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全村人都盼着这门手艺能保留下来、传承下去。”频频张望着砂锅窑的张作奇眼里满是期待。
记者 段碧蓉
【责任编辑: 刘静】
责任编辑:临汾新闻网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