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点委夜蛾为我国夏玉米区新发生害虫,属夜蛾科,主要危害部位和形态与地老虎相近。许多农民误认为是地老虎。田间危害症状为在玉米气根处的土壤表层危害玉米根部,咬断地上茎秆或浅表层根部受害植株东倒西歪,重的缺苗断垄,玉米田出现大面积空白。受气候和耕作制度变化的影响,二点委叶蛾2011年在我市首次发现,属群居性暴发性害虫,主要危害夏玉米,常造成玉米田缺苗断垄现象,对玉米生产构成较大威胁,导致玉米田块减产,影响农民经济收入。本期特编发一组防治玉米二点委夜蛾的技术稿件,供广大农民朋友参考。 本版主持人
二点委叶蛾防治技术
由于二点委叶蛾在我市及全省首次发现,其周期、发生规律和影响因子有待研究,因此,积极做好二点委叶蛾监测防控至关重要。
一、做好观测、调查,准确掌握二点委叶蛾发生动态据市县植保部门观测,自4月下旬我市洪洞灯下诱到二点委叶蛾成虫以来,结合近期灯下观测和日间调查情况分析,预计二点委叶蛾在我市平川夏播玉米种植区呈中等发生,坚持做好掌握二点委叶蛾在我市的发生发展动态,防止暴发流行非常关键。
二、广泛宣传,普及二点委夜蛾防控技术
二点委叶蛾属新发现害虫,广大农民不认识,缺乏防治技术。大力宣传二点委叶蛾危害性,广泛深入开展培训,使农民朋友及早识别二点委叶蛾,采取积极措施防治夏播玉米不受危害。因此,植保业务部门要通过广播、电视、网络、手机短信等宣传媒体和信息发布平台,宣传培训二点委叶蛾防治技术,组织召开现场会,实地向农民普及二点委叶蛾的防控技术。
三、科学防治二点委叶蛾
防治二点委叶蛾关键时期在麦收后到夏玉米6叶前。尤其是麦秸和麦糠覆盖厚的田块是防治目标重点。采取防治方法是:1.农艺防治秋季玉米收获后深耕田块,破坏二点委夜蛾幼虫越冬栖息场所,及寒冷气候冻死越冬幼虫,减少虫源基数。麦收后玉米播种前灭茬深耕,粉碎小麦秸秆,加快残留在田内秸秆沤烂腐熟。提高玉米播种质量,达到苗齐苗壮。除此,清除玉米根茎部的覆盖物秸秆和麦糠,破坏二点委夜蛾的适生环境,一旦害虫暴发可采取用药围棵保苗,提高防治效果。
2.物理防治夏玉米播种后到玉米6叶前利用诱虫灯对二点委叶蛾成虫进行大面积的诱杀,按每30-50亩放置一盏灯。减少夏玉米田间落卵量,降低虫源基数和为害程度。
3.化学防治播种前用7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将种子拌匀,晾干后可下种。夏玉米播种后出苗前先用40%毒死蜱乳油1000-1500倍液,喷雾,或用40%辛硫磷乳油800-1000倍液喷雾,先用高压喷雾器,喷透覆盖麦秸,杀灭在麦秸上产卵的成虫、卵及在小麦自生苗上取食的低龄幼虫。出苗后至6叶前,顺玉米行喷洒药液,或用喷头直接灌根,毒杀大龄幼虫。常用药剂有1.8%阿维菌素、40%乐斯本800-1000倍液,辛硫磷500倍液等。
除此,用毒死蜱乳油或辛硫磷加敌敌畏加炒香麦麸对水到可握成团制成毒饵,于傍晚顺玉米垄放置撒于经过清垄的玉米根部周围,不要撒到玉米上,可有效防治二点委夜蛾的为害。(贾振华)
注意防治玉米二点委夜蛾
二点委夜蛾是危害夏玉米的一种新发现害虫,其繁殖能力强、危害隐蔽性高、防控难度大,产量损失重。近年来,该虫在我国北方夏玉米播种区大面积暴发为害,给玉米生产造成严重减产。
今年小麦密度大,产量高,秸秆覆盖量多,加之夏玉米播种面积大,玉米苗期与幼虫危害期吻合度高,田间环境对二点委夜蛾发生十分有利。据洪洞县测报站观测,6月9日开始二点委夜蛾灯下蛾量较大,6月13日进入一代成虫盛发期,目前当日最高蛾量已超过200头。根据虫情、气象等因素综合分析,预计二点委夜蛾今年在夏玉米田中等发生,局部区域偏重发生,防治适期在6月底至7月上旬。
一、农业防治。
及时中耕灭茬,减少虫源,消除其发生条件。
二、物理措施。
二点委夜蛾成虫具有趋光性、趋化性,在成虫高峰期,用杀虫灯、糖醋液、杨树枝等诱杀成虫,减少落卵量,降低幼虫发生危害基数。
三、化学措施。
1.毒土法:亩用48%毒死蜱乳油或50%辛硫磷乳油按1:100制成毒土,于傍晚顺垄撒在玉米苗根部,但要与玉米苗保持一定距离。
2.毒饵法:亩用20%氯虫苯甲酰胺10毫升+48%毒死蜱乳油500克,与4-5公斤炒香的麦麸或粉碎后炒香的棉籽饼加入一定量的鲜绿植物,对少量水拌成毒饵,于傍晚撒施在玉米周围或垄上,毒杀幼虫。
3.药剂喷施法:对没来得及防治的大龄幼虫,选用48%毒死蜱乳油1500倍液,或4.5%高效氟氯氰菊酯乳油2500倍液,可将喷头拧下,顺垄喷施药液,或用喷头直接喷根茎部。
注意事项:用过苗后苯磺隆除草剂的田块,间隔7天以上方可喷药,避免发生药害。(赵保勤)
【责任编辑: 高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