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夏时节,笔者走入浮山质朴的乡村,一幕幕景象如精彩画卷般展开——“2011年我承包了10亩果园,一年交8000元承包费,年终苹果就收入了13万元,不但解决了家里的日常开支,支付了丈夫和老人的医药费,还清了欠债,这果园救了我一家子的命。”梁村村民姚河珍感慨地说。“户养千只鸡,人均二亩果,家家有沼气,生态大循环,2010年,人均过万元。这是我们村在县委、县政府正确引导下,走出的一条以‘沼、畜、果’为主导产业发展农村经济的路子,形成了一条生态循环发展的富民经济链。现在我们早已实现了‘人均过万元’的目标,正向着更高的目标迈进。”梁村的村委会主任张建国兴奋地说。
梁村,一个普通的小山村,它位于浮山县张庄乡西部,全村共282户,1082口人,2886亩耕地。近年来,该村紧紧围绕“户养千只鸡、人均二亩果、家家有沼气、生态大循环”的奋斗目标,以养鸡、苹果、沼气为重点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目前全村鸡存栏3万多只,全村已发展苹果1200亩,已累计建设沼气池145座,一池三改达到95%,产气率100%,98%的农户用上了干净卫生的沼气。2011年梁村经济总收入930万元,其中新增果园90亩,全村苹果收入共300万元。养殖方面,鸡存栏3万只,收入45万元;猪现存栏900头,出栏2000头收入60万元,“鸡、果、沼”收入占了全村收入的43.5%。
“让我进城我还不去哩”
走入梁村,干净的街道,整齐的房屋,一切向我们展示着一个特色化新农村的面貌。该村“两委”班子按照新农村建设的要求,聘请有关专家对村庄进行合理规划。先后筹措资金30万元,铺设了2.5公里长的村街道;投资2万元,安装了路灯;投资20多万元,新建村级组织活动场所一座;投资20万元,修建了群众休闲娱乐广场,安装了健身器材;投资3万元,绿化了村街道;投资80多万元,建起了村寄宿制小学;投资15万元,打深井一眼,建水塔一座,为群众安装了自来水。为建设一个以产业发展为先导、循环经济为特色和谐富裕的新农村,梁村的干部们劳心劳力,煞费苦心。
村民史传古说:“我们村投资130万元建设的综合文体活动中心,包括乒乓球室、棋牌室、健身房、多功能厅、图书阅览室、农民学习室、老年活动室、青年课堂等和城里也没什么区别了。全村仅苹果和养鸡两项,像姚河珍这样年收入在10万元以上的有十几家,农民的生活变好了。现在,村里和城里一样好,让我进城我还不去哩,呵呵!”
开怀的笑声让人心情愉悦。梁村,是浮山县9个乡镇185个自然村中一个普通的村子。正是这个普通的村子里,折射出一种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类似梁村的富民模式,在浮山县185个自然村均有体现,但各具特色,每个村里亮点不同。一村一品,特色化现代农业唤起了老百姓的致富热情。
“这样的日子好着哩”
村民郑洪星家有2口人,家中6亩果园,加上11亩玉米小麦今年的人均净收入1万多元。他兴高采烈地竖起大拇指说道:“党的政策越来越好,这样的日子好着哩。”
陈卫凤是张庄乡小卫坡村人,是该村最早利用日光温棚种植蔬菜的农民之一。近几年,她每年的纯收入均在1.5万元以上,她说:“俺种的西红柿、西葫芦是出了名的好品种,不用喷施农药,是真正的无公害蔬菜,不但好卖,价格还高。”
在特色化的养殖、种植上,浮山县委、县政府依据当地实际齐头并举,在技术引导上、资金扶持上、日常服务上进行倾斜。坚持按照“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和利益联结驱动机制,努力培植“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特色产业,使其红红火火发展,实实在在促增收。目前,特色种植业已经在全县9个乡镇185个行政村蓬勃发展起来。米家垣乡国家级绿色谷子生产基地发展到4.5万亩,北王乡种植三樱椒11208亩,北韩乡种植核桃13306亩,张庄乡种植苹果12800亩,种植黄花菜5000余亩,寨圪塔乡种植连翘9万亩,设施蔬菜发展到5000余亩。如此大规模的特色产业发展为该县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形成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现代农业产业布局奠定了坚实基础。
为不断增强全县农产品加工的档次和市场竞争力,浮山县发展了中宝脱水蔬菜、玉杰食用菌、汉中洋核桃露、神山贡米、王峰黄花菜、百恒粮油、晋盛面业等一大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为加大培育力度,增加科技投入,提高品牌知名度,县里将龙头企业与全县292个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力量相结合,对全县的特色产业产品做到技术统一管理、生产统一标准、对外统一销售,真正实现了用龙头企业带动特色产业效益发展、用专业合作社促进特色产业优质发展、用基地支撑特色产业规模发展的新目标,在全县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增长、农业产业化发展上迈出了坚实的一大步。
如今在浮山,“特色化”的新农村遍地开花,梁村的苹果红通通、灵中的芦笋绿油油、新落的西瓜肚儿大、北韩的核桃圆溜溜……一幕幕崭新的气象,都是浮山人民勇于赶超、奋力跨越的新写照,难怪郑洪星感叹:“党和政府的政策就是好啊!”(通讯员 韩艳菊)
【责任编辑: 高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