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日,记者来到侯马市上马办事处卫家庄村,作为我市“夏收第一站”,该村到处呈现出一片繁忙的景象。
微风拂过,麦浪滚滚,站在纵横交错的麦田之间好像置身于一片金色的海洋。放眼望去,绵延不绝,直至与天相接,浑然一体。田地里,6台大型收割机正在隆隆作业,收割、脱粒、传送、出粒一气呵成。
在收割机的卸粮口,一颗颗饱满的麦粒倾泻而出,侯马市上马办事处卫家庄村的村民张晓正加快速度把麦子往自家三轮车内拨,生怕小麦堵住卸粮口。“我们村都是旱地,往年亩收150公斤就算是好收成,今年雨水多,产量肯定能上去。我们家一共有4亩麦地,3亩租给了合作社,每亩地还能补贴500元。今年剩下这一亩打算自己种点粮食,这不,趁着天晴,赶紧让收割机帮忙收割。”张晓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田畔,张村办事处西里村村民郭巧珍自信地对村民们说道:“大家放心,我家这台机器是新买的,绝对能收得干干净净的。”今年,郭巧珍和丈夫程铁林借着国家农机购置补贴的惠农政策东风,购买了一台大型收割机,“十几万的机器只花了7万块,实惠啊。”性格爽朗的郭巧珍快人快语。
“师傅,您一天能收多少亩地,收成咋样啊?”趁着程铁林休息的空当,记者问到。“正常情况下,一天收八九十亩地没问题,一亩地50块钱,都是和村大队讲好的价钱。”程铁林话音刚落,郭巧珍接着说道:“今天第一天收,还不忙,等过两天小麦大面积成熟了,那时就顾不上吃饭了。出车前带些馒头,饿了就啃几口。一年就干这么几天,可不能耽误。”听着妻子这么说,程铁林咧嘴一笑,喝了两口水,跳上车又驶向另一片丰收的田野。“现在经营收割机的人越来越多,我们这台机器要三年才能回本,咱哪怕慢一点,也要给人收干净,让人来年还想用咱的机器,你说对不?”郭巧珍用朴实的话语道出庄稼人的实在和本分。
“一、二、三……总共25袋,往年都没有这么好的收成,今年亩产量最少都在250公斤。”数着今年丰收的成果,村民杜娟的脸上乐开了花。“今年小麦丰收,一是因为雨水好,再就是播种时大队给我们免费做了地膜覆盖。”杜娟口中的地膜覆盖是怎么一回事?卫家庄村负责人把答案告诉了记者:今年村里引进小麦地膜覆盖种植技术,根据村民自愿原则,免费对小麦地进行地膜覆盖。地膜覆盖不仅能提高土壤温度,还能节水保墒,增强小麦抗旱能力,而且小麦成熟后穗大粒多,产量自然就提高了。夏收开始前,村委还出面联系6台收割机,与机主谈好价钱,想百姓之所想,切实让村民得到实惠。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为了保证夏收工作顺利推进,侯马市农机局做了大量准备工作。他们对全市所有的收割机进行保养、维护、检验,并派技术人员进行指导,检验合格后发放合格证和跨区作业证;印发明白卡,各乡镇小麦面积、管理站负责人联系电话等相关信息都记录在册,便于相互协调和调配;设立跨区作业接待站,帮助外地机主解决困难;成立两个应急小分队,不定时不定点巡查,及时发现作业场面上的问题,解决问题;委派专人对全市小麦收割进度进行每天一统计,每天一上报。随行的侯马市农机局副局长冯建敏告诉记者,今年侯马市的夏收安排在管理上更加合理,细节上更加完善,再过两三天时间,全市的夏收工作将全面展开,预计10天左右夏收工作全部结束,农机部门将做好服务工作,确保全市夏收工作顺利推进、圆满完成。
记者 段小婷 李卫红
责任编辑:秦芳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