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市中心医院创“心”之路

2019-07-12 09:18:17 来源:临汾新闻网

  心血管疾病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其发病率高且具有突发性特点,严重患者随时会有生命危险。由于优质医疗资源的分布不均,我市每年都有很多心血管疾病患者辗转外地就医。在“家门口”看好病、享受到优质的医疗资源,是千家万户最朴实、最迫切的心愿,也是临汾市中心医院一直在努力探索解决的难题。

  近年来,该院心脏中心通过引进人才,不断创新,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突破。目前,心脏中心的心脏外科诊疗技术达到全省领先,心脏内科达到区域领先,人民群众的心愿正在一步步实现。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心脏中心,看看他们走过的创“心”之路。

——题记

  心脏是生命的发动机,体积约相当于成年人一个拳头大小,重量约250克,它通过持续强劲有力的收缩,把充满养分的血液输送到全身各个组织器官。它不分昼夜、不知疲倦、不停跳动,只为维系生命。

  临汾市中心医院心脏中心,是一个年轻充满朝气的医疗团队,通过运用先进医疗理念和技术,分秒必争,精益求精,在没有硝烟的战场上与死神交手,千方百计救治患者。他们不分昼夜、不知疲倦、不停前进,只为挽救患者生命。

  2016年10月19日,为适应形势需要,临汾市中心医院把心内科、心外科、心脏超声、导管室、心脏电生理等心脏学科的各种检查、诊疗设备设施相关科室整合在一起,成立了心脏中心。全国胸痛认证专家、临汾市中心医院副院长、心脏中心主任范甲卯介绍说,中心化建设融合在一起,能够使心脏急救的速度更快,节省大量时间,让医疗资源围着患者转,保障心血管疾病患者及时得到优质高效的救治,有效降低区域外转诊率,缓解患者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你若以“心”相托,我必全心赴救。

  这,是责任,是使命,是临汾市中心医院心脏中心每天都在上演的动人故事。

葛均波院士(右二)及其团队成员在市中心医院指导手术

  胸痛中心:搭建“心”的快通道

  胸痛中心,是为急性心肌梗塞、主动脉夹层、肺动脉栓塞等急性胸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急危重患者提供的快速诊疗通道。2016年9月,市中心医院胸痛中心成立。2017年7月晋南首家通过中国胸痛中心认证。

  2999120,这是一串普通的阿拉伯数字。但当它们变成电话号码时,便被赋予了特殊的含义。

  2017年7月22日是临汾市中心医院发展史上值得浓墨重彩的日子。在当天召开的全国心血管会议上,临汾市中心医院被会议全票通过国家胸痛中心认证,成为晋南地区第一个国家级胸痛中心。同时2999120这个电话号码开通,成为临汾市中心医院胸痛中心的急救电话,2999120,不仅是个急救电话,也是急危重症患者的生命线!

  范甲卯介绍说:“胸痛中心的成立打破了传统的医学就诊模式。一般病人来了要先挂号,然后做相应检查再去窗口缴费,流程长且慢。对胸痛病人来说,时间就是生命,胸痛中心的成立,大大加快了病人就诊流程,让他们更快地得到救治,从而挽救生命。”于是,不挂号、不排队,直接进入诊疗状态,成为了胸痛中心救治“心”病患者最直观的体现,为患者赢得了更多宝贵的救治时间。

  2018年7月份的一个急救电话让急诊科主任戴红果至今记忆犹新。“胸痛、胸憋、出汗,已经十几分钟了,快来……”电话就是命令。值班医生和护士跨上救护车,一路疾驰,不到十分钟便到达患者家中。救护车到达时,患者的不适症状已有所缓解,做心电图也没有发现明显异常。但是出诊医生根据经验,还是建议他到医院做进一步检查。这位三十出头的患者却认为自己并无大碍,没有再去医院的必要。出诊医生向戴红果打电话说明了情况,戴红果通过电话对患者进行反复劝说。“拗”不过戴红果,患者同意跟随医生到医院检查。

  “在抢救室做血氧、心电监护不到一分钟,患者突然出现意识丧失、浑身抽搐、心室颤动的现象,我们立即进行电除颤,但心跳还是恢复不过来。后来用了急救药物,经过反复除颤后,患者终于恢复了窦性心律。”戴红果回忆起当时的情况,神情依然紧张。“患者心跳恢复后,我们立即通知心内科,把患者送至导管室,马上安排手术。”术中,患者血管严重病变,经过紧张的急诊介入手术,一个年轻的生命得以挽救,患者康复后对戴红果连致谢意。他无法想象,如果不听从有经验医生的建议,会发生什么后果……

  抢救这名患者,仅仅26分钟——这是市中心医院心脏中心从患者进入医院大门到血管开通(简称D2B)的速度,更是他们与死神赛跑挽救生命的速度。这26分钟,是心脏中心交上的一份各科室之间通力协作、密切配合的满意答卷,更是他们一次次模拟不同突发病例实战演练的结果。

  范甲卯副院长说:“胸痛中心成立后,D2B时间由原先的平均约100分钟缩短至平均57分钟左右,达到国家抢救90分钟的标准。”时间上的大大缩短,让患者的生命多了一份希望,也使患者的愈后得到明显改善,反复住院率和患者身体的损伤度明显降低。

  在市中心医院的急诊、门诊大厅、走廊等地方,随处可见明显的胸痛中心标识。心内科副主任医师王红贤说,为胸痛患者在第一时间实施抢救不单单是胸痛中心的事,也不仅是心内科或心外科的事,而是医院每一位医生的职责。“10分钟内到达患者身边、10分钟内出心电图、快速鉴别诊断病情、详细询问病史、及时评估病情以确定下一步解决方案”,这份胸痛流程,中心医院的每一位医生都已铭记于心。

  市中心医院这条“心”的快速通道,标志着我市的心血管急救能力达到一个新的水平,国家认证的胸痛中心也将为我市胸痛患者带来更高效、更专业、更精准的治疗。

心脏大血管外科主任刘辉(右)给患者做手术

  心内科:开启“心”的新动能

  心血管内科是省级重点专科,可独立完成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冠脉内旋磨术、冠脉储备功能检测。在我市最早并常规开展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心律失常射频消融、起搏器植入、冠脉介入疑难复杂病例操作等多项技术。

  “心率快,血压低,疑似心源性休克,随时有生命危险,赶快抢救!”2017年9月的一个夜晚,已经十点多了,一位四十多岁的男性患者出现胸痛被家属送到市中心医院。接诊后,心内科主任苗鹏飞快速判定患者左主干急性闭塞,这种病死亡率高达百分之九十。情况紧急必须马上冠脉造影及介入手术,但患者烦躁不安不愿配合,苗鹏飞斩钉截铁告诉患者:“必须马上做手术,否则后果不堪设想。”28分钟内,手术顺利结束,半个月后,患者满心感谢,康复出院。

  苗鹏飞和他的团队就这样一次又一次,用精湛的医术为患者挽回了生命,解除了病痛。

  心脏内科一直是中心医院的拳头科室,从当年的科主任范甲卯到现在的苗鹏飞,都非常注重人才培养和业务提升,每年都召开一次大型的学术年会,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前来授课,每年都举办三十多次中型学术会,为本院和各县市基层医院搭建平台,提供学习机会。每周举办两次内部讲座,有针对性地解决技术问题。外出培训进修也是提高人员技术的重要手段。副主任史志明根据葛均波院士工作站相关工作安排,在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进修,主任助理司新成在北京阜外医院学习,主治医生辛艳峰、唐建花分别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和浙江大学第二医院学习,主治医生丁娇刚刚结束为期三个月在意大利托斯卡纳心脏中心的学习,这次出国丁娇侧重的是冠脉介入方面的技术,她现在正把在国外的所学和所感分享给同事。医生张晋峰去年山西医科大学研究生毕业后选择来到中心医院心内科工作。张晋峰发现,心内科不仅设备先进、技术过硬,而且还很注重对年轻医生的培养。“苗主任让我们在实践中历练,还时不时就抛出几个问题让我们作答,跟着他,我们进步很快。 ”

  副主任史志明说:“我们心内科工作氛围非常好,同事之间互帮互爱,是一个团结上进,有公共责任,有社会担当的团队。”2016年到现在,心内科深入企业、社区、机场、车站,组织开展“救在身边”爱心公益活动一百多场,受助群众近万人。

  近年来,在院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扶持下,心内科创造了一项又一项里程碑式的成果。2017年2月,科室成功创建省级重点专科,2017年9月,医院胸痛中心在晋南地区首家通过国家认证,2018年7月,药物临床实验基地顺利通过国家认证。2018年10月,与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合作成立临汾市中心医院心血管病技术培训中心,2019年4月成立葛均波院士工作站。目前北京阜外医院专家每月来医院定期出诊,帮助解决心脏疑难危重症等一系列技术难题。葛均波院士工作站成立后,每周三组织团队成员、联盟成员、住培医师等相关人员参加全国“名院专家”远程查房,这一疑难病例远程会诊平台打破了空间、时间的限制,让基层临床一线人员,足不出户,就与北京阜外医院、北京医院、上海中山医院、湖南湘雅医院等国内知名专家“面对面”沟通交流,讨论技术难题、学习最先进技术,该平台通过优化医学资源配置,实现了医疗资源跨区域的共享,为专科医师的培养打通了快车道。

  在不到3年的时间里,临汾市中心医院心内科取得了“心”的突破。他们将从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等方面全方位为百姓的健康保驾护航。

心脏中心一家人

  心外科:架起“心”的生命桥

  心脏大血管外科是市级重点专科,擅长于冠心病搭桥手术、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手术、肺动脉栓塞取栓等急诊手术,常规开展技术领先的小切口冠脉搭桥、心脏瓣膜置换、先天性心脏病介入和外科等常诊手术。

  医之临病,胜于临敌。

  心脏大血管外科是距离死亡最近的“战场”。在这里,危重病人多、病情复杂程度高、病情变化快……生命在这里是“未知数”,分秒必争是这里的常态,所以临床医生承受着常人难以想象的压力,不仅需要精湛的技术,更需要责任和担当。

  2018年12月,一位在省城工作,年仅38岁的男性患者,在太原就医时,某医院确诊为主动脉夹层。这是一种起病急、发病迅猛,死亡率高的大血管急症。根据患者危重情况,该院经抢救无效后,建议家属准备后事。在回临汾的路上,家属听说市中心医院心外科擅长治疗心血管疾病后,抱着最后一丝希望前来求治。心脏大血管外科主任刘辉诊断后认为,患者发病部位在薄如蝉翼的主动脉外膜,且伴有严重的并发症,手术风险极大,但仍有一线机会。如果不做手术,只能眼睁睁看着患者失去生命。面对如此危重的患者,在风险和生命的抉择面前,刘辉决定放手一搏。经过刘辉和他的团队5个小时的全力协作,手术取得圆满成功。术后22天,患者完全康复出院。

  市中心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成立于2014年,是一个年轻的科室,团队平均年龄35岁。近年来,这支年轻的团队每个成员在自己的专业领域不断地充电,不断地创新,他们兢兢业业、无私奉献,为心脏外科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科主任刘辉,毕业于第四军医大学,美国IU Methdist Hospital访问学者。导师为中国著名心脏外科专家易定华教授。在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工作期间共参与完成心脏外科手术近2000余台,目前年手术量300余台,其中微创小切口心脏手术为特长。2015年被评为“山西省百名临床高端领军人才”,2016年荣获“山西青年五四奖章”,2018年获“山西省五一劳动奖章”“临汾市拔尖人才”,2019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三晋英才”。

  护士长李艳梅,从事临床工作20年,积累了大量的心血管急危症患者护理及管理经验,曾进修于北京协和医院。麻醉师徐川、房凯,曾在上海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等地进修学习,多次参加阜外医院心血管麻醉及围术期管理学习班,临床工作严谨求实,处理问题稳重妥当。副主任医师陈鹏操从事心脏大血管外科工作十余年,曾多次进修于北京阜外医院、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是刘辉最得力的助手,目前可以独立完成心脏外科常规手术。前不久刚定制了专属手术眼镜,这意味着他能够参与的手术项目更多、难度更大。麻醉科副主任、体外循环师王昊曾进修于西京医院、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在我市率先自主开展常规心脏手术体外循环,回收式自主输血等技术,可常规开展ECOM救治。

  几年来,在重症医学科、手术室、心外护理团队等围手术期保障支持团队的大力支持配合下,刘辉带领他的团队,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辉煌,填补了一个又一个省市空白,他们为我市心血管疾病救治水平的提升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2014年,他们独立完成了临汾市第一例体外循环下心内直视手术,彻底结束了临汾市心脏外科手术需要依赖外请专家的历史。紧接着,各类先心病的外科及介入治疗、心脏瓣膜的置换、心脏搭桥手术、肺动脉栓塞取栓术等一系列高难度手术,在他的带领下开始独立完成,并逐渐发展成为常规手术,将临汾地区的心脏外科水平迅速提升至省内第一阶梯,微创小切口心脏手术的开展更使得科室技术水平向国内一流眺望。

  2015年9月,独立完成了山西省第一例急诊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急诊冠脉搭桥手术),填补了省内空白,在国内同行中产生了很大影响。

  2016年12月,独立完成了临汾市第一例Bentall术+二尖瓣置换术,使临汾市心脏大血管外科水平和国内顶尖水平接近。

  2017年5月,独立开展了小切口冠脉搭桥手术。

  2017年8月,成功为一位急性肺动脉栓塞患者行急诊肺动脉栓塞取栓术,挽救了患者生命。此手术在心外科、心内科、急诊科及呼吸科等多个业内学科内产生了巨大影响。

  2017年10月,在临汾市卫计委及临汾市扶贫办的支持下,积极响应国家精准扶贫号召,开展了100例贫困患者的免费手术救助工作。

  2018年底,刘辉在临汾地区完成的手术已经接近800台。

  2019年6月,在临汾市卫建委的支持下,第二批100例免费冠脉搭桥手术救助工作正式启动。

  ……

  临汾市中心医院院长贾爱芹常说“三甲医院要有三甲医院的担当和责任”。在市中心医院的心脏中心采访,看到的是医护人员对患者无微不至的关爱和付出,听到的是他们“救”在身边一个又一个的动人故事。一天又一天,他们夜以继日地践行着“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医学誓言。一年又一年,他们通过不断地改革创“心”,攀登着一座座医学高峰。他们救死扶伤的事迹,早已深入患者和家属心中,化作了临汾百姓传颂的好口碑。

  记者 侯秀娟 荀丹薇 李卫红

  摄影 杨锋斌

     

责任编辑: 吉政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