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护人员照顾患者
临汾新闻网讯 “孩子得病14年了,今天第一次喊了一声爸……”10月31日,在市第五人民医院五病区,今年已过六旬的谢老爷子说话间,泪水不经意地流了下来。今年38岁的谢小斌(化名)是大宁县人,他11岁时,母亲病逝,父亲也未再娶,一个人含辛茹苦地把他拉扯大,可是在他24岁的时候,因为婚姻受了刺激得了精神分裂症,先后在北京、太原等地看病,后来在市里其他精神类医院住院进行康复治疗。今年6月份,小斌回家后没过多久又犯了病,还打伤了父亲,然后住进了市第五人民医院继续治疗。这次谢老爷子看到儿子的转变,并听到了14年来的第一声“爸”……讲述着多年来一个人拉扯孩子长大,并陪其四处求医的经历,这位已过花甲之年的老人潸然泪下……他用布满皱纹的手抹了一把脸,转过头看向窗外,正午的太阳发出耀眼的光芒,窗台上的吊兰在阳光下显得格外葱郁。
谢小斌只是市第五人民医院正在治疗的200多名精神障碍患者中的一名,住院两个多月来病情好转,这一切都是该院所有医护人员辛劳付出的结果。
以心换心 当好患者的“山”
“对于精神障碍患者来说,医生就是病人的‘山’,只有用真心,将患者当亲人看待,才能真正让他们有依靠,才有可能建立好医患‘联盟’,让患者尽快康复,回归社会……”市第五人民医院五病区主任石临娟如是说。
基于这样的认识,多年来,该院秉承“用我的真心、关心、耐心,换您的放心、安心、舒心”的理念,以心换心,视患者为亲人,并用精湛的医术、优质的服务受到广大患者的一致好评,赢得了社会的认可。
“这个病人是今年5月份住进来的,刚来的时候,他的脚底被沥青严重烫伤并溃烂,由于其患有躁狂症,所以其他综合性医院不收,家人就送到我们医院了……”五病区护士刘霞指着正在午睡的男性患者刘成成(化名)说,该患者49岁,家里仅有80多岁的母亲照顾其生活。后来他犯起病来,六亲不认,掐住母亲的脖子差点令其窒息,好在有邻居发现,要不后果不堪设想。
刘成成住进医院后,生活不能自理,护士们每天不仅要给他受伤的双脚冲盐水、换药,还要照顾其生活起居。“有一次,同事小王正蹲在地上帮他换药的时候,他冷不丁地就用拳头朝着小王的脸部打去……”刘霞说,这是他们经常会遇到的事情,但是事后,他们还得耐心去做心理辅导、换药、护理等,因为他们是病人,医务人员都不会往心里去。
该院康复科主任张玲玲接过话茬说:“各病区里的患者就像幼儿园里的小孩子一样,有情绪低落的、有暴躁易怒的、有执拗难沟通的,但不管遇到什么情况,医务人员都要做到耐心倾听和细心开导。有时,病人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大夫被谩骂,甚至被打也不是什么稀奇事。”前两天,刘成成的母亲前来探病,看见儿子脚上的伤好了不少,病情也稳定了,为表达感激之情,她还特意带来了一面写有“医德高尚暖人心 医术精湛传四方”的锦旗。
“打不还手,骂不还口。”“发药到手,看药到口,咽下再走。”……这是该院医护人员自觉遵从的职业要求。“虽然累、有时候还很委屈,但看到病人逐渐康复,步入正常的生活轨道,我们心里就特别有成就感!”石临娟说。
聚力凝心 尽好职业的“责”
“从十六七岁开始,我被病痛反复折磨几乎绝望,以为这辈子都在病魔的爪牙中走不出来了,可是经过市第五人民医院的治疗后,至今已经两年了,都没有再发病。现在,我重新走向了社会、参加了工作并结婚生子,还拥有了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我的康复经历告诉广大病友,精神类疾病并不可怕,一定要到正规的医疗机构,积极配合治疗……”10月29日下午,市第五人民医院在南外环院区开展了“首届医患互动开放日”活动。家住蒲县,今年24岁的康复患者王平平(化名)委托朋友将一封感谢信送到了医院,他用自己的经历鼓励所有住院患者和亲属增强信心,积极配合治疗,将来更好地融入社会。
活动中,该院康复科、心理科等科室的专家,抓住此次机会,从正确认识精神疾病、患者的家庭心理指导、精神障碍患者服药的方法等方面进行讲解并与患者亲属进行互动,以提高患者亲属和社会公众对精神疾病的认知,并呼吁全社会接纳、支持已康复精神障碍患者重新融入社会。
据统计,我国精神病发病率高达17%,重症精神疾病发病率达1%,全球抑郁症发病率高达11%。目前,我国受精神、心理、睡眠等问题困扰的人群逐年增加,而就医率却不足10%。就临汾而言,在全国严重精神障碍管理系统中登记的重型精神疾病患者已有1.8万余人。为了不断提升人们心理健康素养,有效化解心理失衡、生活失意等潜在疾病的危害,该院坚持精神类疾病“可防可治”的原则,本着“走出去、学进来、用起来”的理念,多次派人去北京、太原、西安等地参加进修、轮训,并邀请国内知名专家前来授课,进行教学式查房,以提高医务人员的整体素质。
“我们的医务人员每季度都要定期到农村、社区走村入户搞筛查、调研。”该院第三病区主任王艳芳说,几年下来,他们已经跑遍了全市绝大部分乡镇和自然村,进行精神卫生健康宣讲、义诊活动上千次。
此外,该院还抓住“世界卫生日”“世界精神卫生日”等重要卫生节日、纪念日,上街头、进农村、入校园、搞义诊、做咨询、开讲座,增强全社会对精神卫生健康的认识。2016年,该院成立了心理健康中心,开设心理咨询、情感宣泄、心理治疗等服务,开通了本市首条免费心理援助热线,解答群众咨询,开展心理干预,有效帮助了一批精神障碍病患者,使其重新步入正常的生活轨道。
不忘初心 走好前行的“路”
市第五人民医院创建于1962年(原名襄汾赵曲公社精神病医院),是我市一家公立精神专业防治机构,也是省精神科专科联盟成员单位、市特殊患者健康扶贫救治实施单位;市人民医院、市中心医院医联体合作医院,市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市精神障碍患者强制医疗收治医院。同时,该院还是我市精神卫生中心、心理健康中心、睡眠治疗中心,担负着国家严重精神障碍管理治疗项目的实施和全市17个县(市、区)精神障碍患者的预防、治疗、康复及精神卫生知识普及等工作。心理健康是全民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我市积极推进精神卫生工作,取得了比较明显的工作成效,走在了全省的前列,得到了省卫健委的充分肯定,被确定为全省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三大试点之一。今年4月28日,我市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全面启动。市第五人民医院院长冯斌在会上表态说,下一步,医院将提高政治站位,增强使命和责任意识,把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工作,牢记心上、担在肩上、落实在行动上,不见大效,决不收兵……
冯斌告诉记者,不搞“花架子”,踏踏实实地做事,把医院的整体医疗水平提上去,让患者真正得到最好的服务和医疗,就是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具体落实。目前,位于南外环路的第五人民医院新院区正在加紧完善,待新院区全部启用后,医院的床位会增加至500张,同时还将开设心理咨询中心、睡眠治疗中心、精神康复中心、老年病区、儿少病区、焦虑抑郁病区等多个业务科室。届时,无论是规模还是技术力量,该院都将成为晋南地区一流的精神卫生防治机构。
“就医环境好,服务周到,医疗水平高,让患者在这里得到最好的治疗是我们的工作目标。其实,我们治疗和帮助的不只是一个人,而是一个家庭……让病人重新回归社会,是我们最大的愿望。” 冯斌向记者讲述了他们的期盼。
采访结束,秋日的天空湛蓝高远,午后的阳光不经意地透过云层,缕缕金光照在市第五人民医院的住院大楼上,明媚和煦,虽已是深秋,但是院内草木依然繁盛,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记者 郝海军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