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市中心医院抢救高龄主动脉夹层动脉瘤Ⅰ型危重病人纪实

2019-11-18 09:03:50 来源:临汾新闻网

  临汾新闻网讯 “持续胸外按压!肾上腺素静推!消毒!刀!股动静脉插管!体外循环机转起来!快快快!刀!锯!开胸……”

  ……

  11月10日中午时分,临汾市中心医院胸痛中心手术室,无影灯雪亮,由心脏大血管外科主任刘辉和他的团队实施的一台不同寻常的手术正在紧张进行。

  躺在手术台上的是75岁的男性患者郑某,因患主动脉夹层动脉瘤I型,半个小时前刚刚从别的医院转至市中心医院。

  “病人被送过来的时候,已经处于昏迷状态,刚进急救室,心脏停跳,瞳孔开始放大……”急诊室负责人说:“我们立即进行心肺复苏,气管按压,仍没有任何复苏迹象……这时候,在家休息的刘辉匆匆赶到,他让我们不要停,继续按压。查看过病人后,他马上就让做手术。”

  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这种病号称“死亡之神”,是心血管外科最凶险的疾病。在市中心医院独立开展这项技术之前,好多患者死于转诊途中。郑某如此高龄,基本处于很多术者的手术禁区,而且心脏已经停跳……但是刘辉和他的团队没有放弃,“生命的希望哪怕只有万分之一,我们也要去抓住他”。刘辉时常对他的团队这样说。

  上午10时,患者被紧急送入手术室,其胸腔部位由医护人员继续做着心脏按压。刘辉也在其身躯下部立即开始做股动、静脉血管等插管,建立起体外血液循环……紧接着,主动脉瓣替换、升主动脉替换、全弓置换、双侧冠脉移植、术中支架植入、右冠脉搭桥……一直持续至下午4时,手术主体工作才顺利完成。

  体外循环7个小时后,刘辉在监护仪中发现,郑某虽然瞳孔缩小了,但由于心脏停跳时间太长,现在依然跳动无力。唯一的机会只能上ECMO。

  ECMO体外循环仪器是心脏外科医生的“终极武器”,目前是世界最尖端的生命支持设备,全市仅有一台,相当于患者另外的一个心脏和肺,可以维持患者的生命,给骤停的心肺争取恢复的时间。这也是该设备首次在全市投入使用。

  11日凌晨1点,14个小时后,郑某带着ECMO机转至ICU病房,此时心脏功能逐渐恢复,病情平稳。

  ECMO在运行中会随时出现很多问题,要时刻观察患者血液的抗凝、氧和能力等,还要把病人温度控制到亚低温36度,最重要的是调整人体内的内环境,保持到接近生理水平的状态,所以必须时刻监护。体外循环师房凯,刘辉团队的张超、高磊、张帆,不合眼地轮流监测,维护、保障体外循环正常运转。

  11月11日上午,仪器指标显示,患者的心脏恢复继续改善;16时许,患者的心脏和肺部基本功能恢复。

  11月13日17时15分,患者郑某心脏自主跳动有力,自主呼吸能力也逐渐恢复正常,ECMO体外循环仪器撤离,患者生命体征平稳,还有吞咽、呛咳等表现。至此,刘辉团队的医务人员在仪器前轮班坚守了66小时45分钟。从患者进入急诊,再至ECMO体外循环仪器撤离,经过80小时15分钟与死神的角力,患者得救了。该院所有参与抢救的医务人员终于松了一口气。

  11月14日下午,记者采访时,该患者病情平稳,正在等待脑功能的恢复。刘辉说,这次手术得以成功,是20多人的医护团队共同协作的结果,哪怕有一个环节出现失误,都不会有这样好的结果。

  “主动脉夹层动脉瘤Ⅰ型、高龄、心脏骤停、ECMO支持,我们心脏血管外科能把这些难点综合起来的一个手术做得这么顺利,这是刘辉团队的骄傲,更是我们中心医院的骄傲!” 市中心医院院长贾爱芹说。

  主动脉夹层动脉瘤Ⅰ型,死亡率高,发病凶险,救治难度极大,这台手术代表着我市心脏血管外科手术的最高水平。市中心医院是我省为数不多可以开展此类手术的医院,刘辉和他的团队80个小时的生命接力,充分证明心脏病危重患者无需再去外地,在家门口就可以及时接受国内一流的救治。

  记者 侯秀娟 郝海军


     

责任编辑: 吉政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