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初冬的午后,阳光穿过树梢,照射在地上,孩子们三五成群背着书包,蹦跳着去上学。看着孩子们嬉笑打闹,安泽县和川镇沁河庄村原村党支部书记刘万经无比地欣慰:“现在的日子真是好!以前我们村这一带得大骨节病的人特别多,走在路上,一瘸一拐的中老年人到处都是。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对这里特别重视,现在这种病基本上不见了……”
大骨节病,老百姓也叫“柳拐子病”,是一种典型的地方病。我省是全国地方病重病区和多发省份之一,病种全、分布广、危害重。除大骨节病外,还有碘缺乏病、克山病、地方性氟中毒、地方性砷中毒,曾长期困扰着各地群众。“一代粗,二代傻,三代四代断根芽”“活着见不了天,死了入不了棺”“桃杏花开天渐暖、人心惶惶逃病难”的民谣就反映了地方病的危害之大。全国最早的氟斑牙化石来自10万年前阳高县旧石器时代许家窑人,最早的大骨节病的记载来自明末清初的《安泽县志》,最重的饮水型砷中毒病区在山阴县。全省92个县有两种以上地方病,受威胁人口2300万,因此,防治地方病是历史的重托、人民的期望。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一代代地方病防治工作者接力奋斗,将地方病防治与扶贫工作和改善群众生产、生活环境相结合,常抓不懈、久久为功,地方病危害大幅度降低,各种重点地方病达到国家消除标准或实现了有效控制。
山西省地方病防治研究所是我省唯一的省级地方病防治科研单位。1958年9月成立于安泽县,初名为“山西省卫生厅大骨节病防治研究组”。1962年更名为“山西省地方病防治所”,迁址临汾县(现临汾市尧都区)。1978年3月更名为“山西省地方病防治研究所”。在全省六十余年的地方病防治实践中,省地病所一直是全省地方病防治科研的领军力量,同时也成为全国地方病防治工作的排头兵。
守初心 担使命 防治成效显著
在多年的防治实践中,为全面控制和消除地方病,地方病防治工作者踏遍了三晋大地的山山水水,走遍了病区的村村户户,持之以恒地开展全省碘缺乏病、水源性高碘、地方性氟砷中毒、大骨节病、克山病的防治、监测、调查、培训、宣传等工作。
建所以来,省地病所持续在病区落实防控措施。在大骨节病、克山病病区采取改水、换粮、吃杂、异地育人的“三防四改”(即防寒、防烟、防潮、改良水质、改变饮食习惯、改善环境卫生、改善居住条件)等综合性防治措施;在碘缺乏地区推行食盐加碘策略;在燃煤污染型氟中毒病区落实改炉改灶措施;在饮水型氟砷中毒病区推进改水措施等。
现阶段,全省实现了以县为单位的碘缺乏病监测、以乡为单位的克山病监测、以村为单位的饮水型氟(砷)中毒、燃煤污染型氟中毒、大骨节病的监测全覆盖。在碘缺乏病区监测时,每天要为近100名儿童做甲状腺彩超,为了采集到怀孕妇女的尿样,技术人员挨家挨户走访。在大骨节病病区,他们几十年如一日,冒着遭受持续辐射的风险,每年利用2—3周时间下乡为2000多人拍摄X片,拍完再检查筛选,做到及早发现、早干预。在克山病监测项目中,一个村心电图要做800个左右。2001年至2002年,他们在砷中毒病区逐户开展拉网式调查,每年吃住在山区两三个月。2009年冬天,去大宁指导工作时,天降大雪,天黑路滑,监测车辆差点掉下山崖。2019年,深入克山病历史病区拍摄地方病防治宣教片,车辆爆胎在乡间小道……
虽然我省有省、市、县、乡、村五级地方病防治网络,但是基层防治工作者存在着学历偏低、人员流动性大等弊端,多年来,该所坚持把培训普及到基层,坚持开展基层理论培训、现场培训、实验室培训等,为我省地方病防治工作的持续开展提供队伍保障和技术支撑。
多年来,地方病防治工作者走村串户,坚持对病区群众开展健康教育宣传,把地方病防治知识送到百姓家中;还利用中央、省、市级报纸、电视、电台等媒体,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普教育;特别是自1994年“防治碘缺乏病日”起,连续开展了26个防治日宣传活动;近年来,还利用微信平台等新媒体宣传地方病防治知识。
经过多年的努力,全省地方病防治成效显著,碘缺乏病以县级为单位达到国家消除标准;大骨节病、克山病均以县为单位达到了国家消除标准;燃煤污染型氟中毒病区县均达到控制或消除标准;全省饮水型氟、砷中毒,水源性高碘危害得到有效控制。
敢担当 勇创新 科研成果丰硕
建所伊始,省地病所即开始了地方病防治的科学研究工作。他们共承担了省部级、省科技厅、省卫健委地方病相关科研课题50余项,其中有16项获得了省部级科研成果奖;发表各类学术论文400余篇;参与10项国家或行业地方病防治标准的制定、修订工作。
针对碘缺乏病,1983年,在全国首先发现并提出了“地方性亚临床克汀病”的概念,成为我国实施普遍食盐加碘(USI)预防碘缺乏病的重要依据之一。先后与澳大利亚韦斯米特医院及麦克魁理大学(1984-1987年)、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2014-2015年)合作开展了科学研究。近年来,参与了国家标准《适碘地区划定标准研究》《血清中碘的测定 砷铈催化分光光度法》制定项目。2018年,完成了国家《碘缺乏病病区划分》标准的追踪评价项目;参与了《中国居民补碘指南》编写工作;整理出版了《山西碘缺乏病监测(1995-2016年)》。
针对水源性高碘危害,1983年,在全国首先发现了内陆高碘甲状腺肿的存在;2003年,主持制定了国家标准《水源性高碘地区和地方性高碘甲状腺肿病区的划定》;2015年,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内陆高碘地区分布特征与高碘危害及其干预策略的研究》获山西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2017年,主持修订完成了《水源性高碘地区和高碘病区的划定》。
针对饮水型氟(砷)中毒,完成的课题“砷氟中毒地区儿童智力水平及生长发育调查与评价”获2015年度山西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参与了国家《地方性氟中毒病区划分》《地方性氟中毒病区控制标准》《地方性砷中毒消除》的起草修订工作。
针对大骨节病,1996年,制定了国家标准《大骨节病病区判定和划分标准》;2011年12月,修订完成了《大骨节病病区判定和划分标准》,该项目获2017年度山西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2018年以来,先后开展了“改水后砷中毒病区居民恶性肿瘤死亡的调查与分析”“不同水碘地区成人甲状腺疾病流行病学调查”“不同水碘含量的地区供应碘盐模式探讨”“碘适宜地区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患者甲状腺体积与自身抗体关系研究”等多项课题。
新时代 新使命 实干助推脱贫
地方病防治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虽然防治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仍然存在一定的短板与挑战。特别是地方病多发生在老、山、穷地区,重灾区多属贫困地区,全省58个贫困县中均有地方病分布,其中39个县有2种以上地方病,24个县有3种以上地方病。35个大骨节病病区县中有28个是贫困县,11个克山病病区县全部属贫困县。病区仍普遍存在“因贫致病、因病返贫”的恶性循环。
2018年,为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地方病防治的重要指示及全国地方病防治专项工作推进会精神,助力病区脱贫攻坚,国家和我省先后启动了全省地方病专项防治三年攻坚行动。攻坚行动的主要内容是:“重点防治措施强化行动、现症病人救治救助行动、监测评价全覆盖行动、群众防病意识提高行动、防治能力提升行动、科学防病攻关行动”。攻坚行动的目标是:“到2020年底,防控措施全面落实,以县为单位实现控制和消除重点地方病危害,现症病人得到有效救治、救助,防控体系得到稳固加强,实现防治目标与脱贫攻坚任务同步完成。”
专项攻坚行动实施以来,省地病所根据省卫健委的安排,积极行动,细化措施,推进落实。在监测评价全覆盖行动中,制定了全省监测评价全覆盖工作方案并组织实施。在群众防病意识提高行动中,制作完成了防治宣教片《防治地病、造福三晋》,编排录制了碘缺乏病健康教育戏剧《岭山人家》,编印了疾病防治手册。组织各市疾控中心广泛开展碘缺乏病防治知识进校园活动。在现症病人救治救助行动中,为省医保局、省卫健委将大骨节病等地方病纳入城乡居民门诊慢性病和重特大保障范围政策的出台提供了技术支持,并将有关政策进行了宣传,该所附属医院被确定省级地方病定点救治医院之一。在防治能力提升行动中,今年举办了6次相关技术培训,邀请国内地方病防治专家授课,均直接到县级培训。在科学防病攻关行动中,在文水县开展中国地病中心砷中毒相关课题一项,联合山大二院在吉县和隰县开展了大骨节病相关课题预调查两次,积极申报省重点研发项目一项,正在开展六项厅级课题研究项目。在重点防治措施强化行动中,为有关部门强化落实防控措施提供了数据和技术支持。
“地方病防治工作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事业,使命艰巨,责任重大,我们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凝心聚力、攻坚克难,坚决打赢打胜三年攻坚战,助力病区脱贫攻坚,为造福病区百姓做出更大的贡献。”省地病所所长贾清珍说。
记者 侯秀娟 通讯员 王永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