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胜利70周年祭:众志成城铸就民族魂

2015-07-07 09:16:41 来源:临汾新闻网

众志成城铸就民族魂

——写在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之际

    开栏话:78年前的今天,震惊中外的“七七事变”将中华民族定格在历史的瞬间。历经8年血雨腥风,英雄的人民奏响了民族解放战争的凯歌。

    78年前,临汾曾是中国北方抗日战争的中心,牵制着日军华北主力。中共中央北方局在刘村、八路军总部驻洪洞、刘少奇灯下著文章、彭大将军横刀立马太行山上、《游击队之歌》从这里唱响,更有临汾人民“父送子、妻送郎、母亲叫儿打东洋”的全民抗战热潮席卷平阳……

    为了回眸临汾8年抗战的艰苦卓绝,再现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本报自今日起推出“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专栏,由本报记者分赴各县(市、区),立足抗战史料,寻访战斗遗址、纪念碑亭、抗战老兵,通过他们的述说,重现那一幕幕宏大壮阔的历史画卷,重温那一段段一寸河山一寸血的民族记忆。

    

    这里,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东有太岳为屏,西有吕梁为障,南有中条山险隘,北有韩信岭扼喉!披山带河,易守难攻。

    这里,乃战时重要战略基地:自然条件优越,经济基础良好,交通四畅八达,人稠兵员充足,可屯集兵员、布防工厂、储备物资、疏散隐蔽。

    这里,历史上曾建立过无数伟业:晋文公称霸春秋,刘渊建都称帝,唐王朝奠基立业,红军东征的号角响彻全国……

    这里,是古都临汾。

    78年前,这里曾是中国华北抗战的战略支点,牵制着日军华北主力:中共中央北方局在刘村、八路军总部驻洪洞,周恩来集会作演讲,刘少奇灯下著文章,朱总司令临屯公路伏倭灭寇,彭大将军横刀立马太行山上……

    这里要说的,是自1937年7月至1945年8月期间,浴血奋战在这片热土上的那些人、牵动时局更泽被后世的那些事,以及静静地记着那些人、那些事的一块块墓碑、一处处遗址、一页页泣血的文字、一幅幅发黄的老照片……

    (一)外侮临狼烟起 共赴国难

    1937年7月7日夜,划破寂静夜幕的枪炮声使事发地北京卢沟桥畔成为全世界瞩目的焦点,震惊中外的“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不仅是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也是中华民族进行全民族抗战的起点。

    灾难和重创会在生命中的任何一个时刻,猝不及防地骤然来袭,无论是一个个人还是一个国家,遇到了,只能稳稳接住,全力承受。

    “七七事变”第二天,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火速通电全国,呼吁:“全中国的同胞们,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

    为挽救民族危亡,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捐弃前嫌,结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共赴国难。1937年8月15日,国民政府下达抗日战争总动员令,全国划分为5个战区,8月20日,任命阎锡山为第二战区司令长官,统领晋绥军务。同时,应阎锡山要求,蒋介石调中央军到山西作战。1938年2月,卫立煌任第二战区副司令兼前敌总指挥,指挥山西境内的全部中央军,指挥部设于霍县。

    1937年8月25日,中国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后按全国陆海空军战斗序列也称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但仍习惯称“八路军”),朱德、彭德怀任正、副总指挥,叶剑英任总参谋长,左权任副总参谋长。同年8月至10月初,八路军总部及所辖3个师挺进山西抗日前线。

    1937年11月8日太原失陷。八路军总部和中共中央北方局、中共山西省委以及第二战区长官司令部、山西省政府和绥靖公署等指挥机构相继移驻临汾一带;八路军一一五师师部及三四三旅、阎锡山的晋绥军和国民党中央军等数十万军队驻防临汾及其周边地区;八路军驻晋办事处学兵大队、八路军总部随营学校、中共山西省委主办的党员训练班、游击训练班和山西民族革命大学等密布汾河岸畔;众多著名学者和民主进步人士以及来自全国18个省(市)的爱国青年学生近万人纷纷集聚临汾地区。

    临汾此时成为风雷激荡的山西乃至华北的抗战中心。

    1938年2月初,朱德总司令由洪洞赴临汾,与阎锡山、卫立煌等研究反攻太原计划。未及部署,日军便已向山西南部发起进攻,第二战区反攻太原的作战计划遂转为阻击日军南犯。卫立煌将指挥部设于霍县。

    1938年2月上旬,日军分三路向临汾推进,第一路以川岸文三郎之第二十师团由太原沿同蒲路正面推进;第二路以山冈重原之第一零九师团由清徐沿汾(阳)离(石)公路西进,掩护川岸师团右侧后;第三路以土肥原贤二之第十四师团和下元熊弥之第一零八师团由河北武安出发,分别进攻河南新乡和山西长治两地,然后下元由东而西指向临汾,土肥原贤二由东南直指曲沃,捣临汾之背。 

    2月23日,阎锡山率长官司令部撤出临汾,退往吉县;2月26日,日军进至临汾以东18公里处的大阳镇附近,卫立煌在霍县坚持到同蒲路南北两端的日军在霍县会师,26日撤出霍县,向中条山转移;3月,八路军总部由安泽县移驻沁县小东岭村。

    1938年2月28日,下元师团占领临汾,临汾失陷。

    至1938年3月中旬,由日军前卫部队3000余人组成的临汾支队攻陷安泽、赵城、洪洞、临汾4城;川岸师团攻陷隰县、霍县、汾西、襄陵、汾城、吉县、乡宁、大宁;土肥原师团攻陷翼城、曲沃。临汾境内除永和一城外,全部沦陷。

    自1939年12月起,吕梁山区各县为阎锡山占领区,平川各县为日军占领区,翼城、安泽和浮山的东部为抗日根据地,东山平川之间为敌我交错地区。这种格局直至抗战胜利。

    (二)黄河怒波涛涌 万众一心

    1937年,驻临八路军办事处的小小油灯下,洋溢着自信、乐观、大无畏精神的《游击队之歌》从著名作曲家贺绿汀笔下生根、发芽,并迅速唱遍黄河两岸、大江南北,进而唱响全国各抗日战场。

    1938年,诗人光未然有感于壶口呼啸奔腾的壮丽景象,写下了不朽诗篇《黄河吟》,经由作曲家冼星海谱曲,“为抗战发出怒吼”的《黄河大合唱》就此诞生,成为抗日歌曲的“主旋律”和时代的最强音。

    抗战初期,临汾以其在华北抗战中的特殊地位,吸引了大批爱国青年和进步人士,先后有18个省(市)的热血青年和归国爱国华侨学生汇集临汾。李公朴、沈钧儒、沙千里、何思敬等众多进步学者和民主人士也纷纷来到临汾,从事民运和抗日宣传活动。

    “纤笔一枝谁与似?三千毛瑟精兵。阵图开向陇山东。昨天文小姐,今日武将军。”这是1936年年底,毛泽东填的一首临江仙词牌。1937年,词中的“武将军”、著名女作家丁玲率领西北战地服务团40余人两次来到临汾,以文艺演出等多种形式宣传抗日,发动群众,有力调动和唤发了临汾军民的抗日激情。

    1937年10月上旬,西北战地服务团来到临汾,全体人员连续两天分头在城内举行文艺演出、在街头进行抗日演讲,由丁玲作的演讲《青年的出路》在临汾青年学生中引起了强烈反响;太原失陷后,丁玲率西北战地服务团又跟随八路军总部曲折迂回,于1937年11月下旬,辗转第二次来到临汾。全体人员深入厂矿、机关、学校、部队,走村串巷,四处张贴抗日标语,绘制抗日漫画,散发抗日传单,演出文艺节目、座谈演讲,广泛宣传共产党和八路军坚持华北抗战,誓死不过黄河的坚强决心,以及共产党持久抗战的方针政策和深入开展山地游击战争的战略思想。与此同时,他们把临汾抗战热潮中的领导讲话精神和典型事例写成通讯报道和文章,通过报纸杂志等多种渠道传播到全国各地。

    “我们生长在这里,每一寸土地都是我们自己的,无论谁要强占去,我们就和他拼到底……”雄壮的旋律唱响在平阳大地,保家卫国的澎湃激情涌动在每个人心间。血与火的洗礼中,英雄的临汾人民掀起了“父送子,妻送郎,兄弟争相上战场”的参军热潮,誓将侵略者赶出家园。

    1937年10月,大宁县100余名青年参加县游击大队,1938年8月,大宁游击大队整编参加八路军,同年日军第一次侵犯大宁后,又有200余名青年报名参加八路军一一五师;

    1938年2月,吉县300余名青壮年报名参加抗日游击队,后编入山西新军;

    11月,乡宁县48名青年报名参加牺盟会,建立乡宁抗日武装自卫队;

    12月,襄陵县130余名青年应征组成自卫总队,参加了八路军一一五师。

    临汾龙子祠游击队、汾东游击支队、霍县游击大队、翼城县游击大队、浮山县抗日游击队……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在中国共产党、八路军和山西牺盟会领导下,各县组织人民武装抗日自卫队。这些人民武装配合正规军作战,有力地抗击了日伪军,在整个抗日战争中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三)国威扬寇焰挫 河山可期

    吉县井疙瘩惨案、乡宁上岭五村惨案、汾城沙女村惨案、汾西对竹惨案、霍县退沙惨案、安泽良马惨案、曲沃杨谈村惨案……自1938年2月至1945年8月,日寇侵占临汾期间,所到之处,杀戮同胞,奸淫妇女,烧毁房屋,抢劫财物……手段残忍,令人发指,罪恶累累,罄竹难书。

    1938年10月,日军进犯乡宁县马壁峪坂儿上村,放火烧毁驰名远近的五龙宫、八宝宫庙殿50余间,使具有500余年历史的建筑胜景化为灰烬;

    1939年3月,日军对沿塔尔山的村庄疯狂地实行杀光、烧光、抢光的“三光”政策,仅受灾15个村庄统计,烧毁房屋10993间、庙宇29座、抢走和烧毁粮食166.5万斤,抢走牲口83头,杀害无辜群众138人;    1941年农历十一月,日军300余人袭击汾城东侯、南侯、北侯三村,放火烧毁民房88间、粮食40万余斤,烧死、杀死群众43人,掳走村民16人(无一人生还),致使100余户人家、千余名平民无家可归,制造了骇人听闻的三个侯村大惨案;

    临汾失陷前后一个月的时间里,日寇往返路过隰县午城三次,沿途到处奸淫烧杀,鱼肉平民。午城镇街道旁的房子尽数被烧,来不及逃走的老百姓悉数被杀;

    石门峪是洪洞、赵城县政府抗日根据地的中心,抗战8年期间,日军疯狂地“扫荡”石门峪达175次;翼城县有8915人惨死在日寇的刺刀和酷刑之下,制造惨案30多起,杀害无辜群众4208人,伤988人,致残561人。

    ……

    据不完全统计,8年抗战期间,临汾市人口伤亡总数达33万余人。

    累累白骨堆河岸,殷殷鲜血染河面……面对日本侵略者的残酷“扫荡”,万山丛中,青纱帐里,英雄的临汾军民端起了土枪洋枪,挥动着大刀长矛,发出了“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的怒吼!

    8年抗战期间,在临汾境内,抗日军民先后组织了10次较大的战斗,有力支援了全国其他战场的抗战。由于临汾地处陕甘宁边区、第二战区和日寇占领区的前沿地带,因此,这10次战斗都与保卫黄河河防、保卫陕甘宁边区、保卫第二战区长官司令部、维持延安总部与各个抗日根据地之间的联系有直接关系。其中,完全由八路军、决死队组织的有4次,即临屯公路阻击战、午城井沟战斗、抢救赵城金藏和韩略战斗;由八路军、决死队和国民党军队联合作战的有4次,即白耳里阻击战、粉碎日寇对晋西根据地的五路围攻、秦岗战斗、东西坞岭大捷;完全由国民党军队发起和组织的战斗有2次,即人祖山阻击战和华灵庙战斗。

    临屯公路阻击战由朱德、左权亲自指挥,以八路军总部200余人的警卫通讯部队兵力阻击日军一个旅团达3天之久,为掩护临汾军政机关和群众安全转移赢得了宝贵时间;

     1938年3月18日,由晋绥军发动的人祖山阻击战历时两天告捷,保障了二战区长官司令部顺利西渡黄河;同一时间,八路军115师在隰县开展的午城、井沟战斗歼灭日军105师团精锐步骑联队1000余人,解除了日军对陕甘宁边区的威胁,并成为八路军山地游击战的开端;

    华灵庙战斗中,由国军战士组成的敢死队以“活炸弹”与日寇展开殊死搏斗,成为国军晋绥军抗战史上以少胜多、战绩卓著的一役;

    韩略战斗全歼日军“战地观战团”,以其歼灭敌寇官佐规格之高、数量之多,沉重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已经作为伏击战的经典案例,载入史册。

    ……

    (四)丰碑立英魂在 正气长存

    当我们在回忆那段历史时,我们在回忆什么?

    是安放在纪念馆中的那些遗物,是静静矗立在大山深处的碉堡、工事、战壕残迹及烈士纪念碑、亭等抗战遗迹,还是由一首首脍炙人口的抗战歌曲串联起来的激情岁月?是一个个、一张张“为有牺牲多壮志”的年轻身躯、稚嫩面庞,是一场场或胜利或失败或惨烈或悲壮的英勇战斗,还是优秀的中华儿女万众一心、前赴后继、共赴国难的民族精神?     其实都是。

    人祖山烈士碑上,126名牺牲官兵并刻字石匠的名字与史长存;        纪念馆展厅内,八路军战士使用过的轻机枪、子弹带,穿越半个多世纪的时空,引发着人们强烈的共鸣;

    一幕幕日军暴行、一场场激烈战斗、一页页激越人心的抗战歌曲词谱……那些黑白泛黄的照片,贴在一整面墙上,仿佛整个历史浓缩在一个胶囊里一样;

    尧都区刘村镇、吉县县城内东北小河畔、洪洞县辛村乡马牧村、浮山县寨圪塔乡山交村、襄汾县温泉村、隰县黄土镇柴家村、曲沃县杨谈村、翼城县浇底乡青城村……山山水水、沟沟坎坎间,走过了刘少奇、朱德、邓小平、杨尚昆们的身影,留下了八路军总部、八路军办事处、山西决死二纵队司令部、太岳军区司令部的旧址故居……

    “那年月每个人都是兵,国破家亡的紧要关头,没有人有机会胆怯……”93岁的浮山籍抗战老兵卫万吉述说着那段人人誓死守卫家园的烽火岁月,身上的弹痕满是故事。

    “没有共产党,哪有穷人的解放?哪有新中国?哪有现在改革开放带来的新生活?”李福奎的记忆里,父亲李善述最常挂在嘴边的这句话,是叮嘱,更像家训。

    景明烈士陵园、杨家河烈士陵园、南辛店烈士陵园……七勇士殉难处、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焦家河烈士墓……置身其中,耳边仿佛又响起了震动山河的炮声、枪声,响彻山谷的喊声、杀声……

    “假如我死了,我流血的地方,或许会长出一朵可爱的花来。在微风的吹拂中,如果那朵花是上下点头,那就可视为我对于为中华民族解放奋斗的爱国志士们在致以热诚的敬礼;如果那朵花是左右摇摆,那就可视为我在提劲儿唱着革命之歌,鼓励战士们勇往直前!”1935年,方志敏在狱中写下了《可爱的中国》。“我相信,到那时,到处都是活跃跃的创造,到处都是日新月异的进步,欢歌将代替了悲叹,富裕将代替了贫穷,健康将代替了疾苦,友爱将代替了仇杀,明媚的花园将代替了凄凉的荒地……”

    抗日战争胜利70年后的今天,今日的中国已然是一个强大的幸福的国家,而每一个百姓都是自立而幸福的百姓!

    谨以历史和未来的双重名义,致敬!向那些为了保卫这片热土抛头颅、洒热血的知名及不知名的先烈们;致敬!向那些从血泊中站起并生存下来的最可爱的人;致敬!向英雄的临汾人民,和他们誓死保卫的这片热土!

    记者 段碧蓉


     

责任编辑:秦芳媛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 省京剧院大型精品在临汾影剧院演出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