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今年80岁的温宙平出生于洪洞县明姜镇兴旺峪村。回忆起儿时参加抗日儿童团的经历,至今他仍记忆犹新。
受父亲影响 立志参加革命
1938年后,日军对抗日根据地实行惨无人道的“三光政策”,尤以华北地区最为严重。
“抗日战争期间,我做过一些工作,但没有在战场上跟敌人正面拼杀过。”8月7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温宙平谦虚地说,在我7岁那年,父亲在村里担任闾长,主要负责村里与共产党员之间的情报传送,以及分配村民给共产党员派饭。那时在我们村有一个闻名十里八乡的抗日大英雄,那就是‘神枪手’——韩金虎,打日本人一打一个准儿。”“还记得一个本家亲戚,在一次日本人袭击时,周围的父老相亲大都离开自己的家出去躲避,而这家亲戚由于没来得及躲避而惨遭日本人的迫害,一家六口人只有祖孙二人幸免于难……我们的学校也由于日本鬼子的烧毁,而不得不搬到了山上的破庙里。”回忆着当时的情况,温宙平沉默许久。受父亲的言传身教,和对英雄的膜拜,加上对日军暴行的痛恨,从那时起,小小年纪的温宙平便立志参加革命。
参加儿童团 站岗放哨查路条
由于年纪太小,温宙平只能加入抗日儿童团,执行站岗放哨、传递情报的任务,不过温宙平很机灵,总是能把任务出色的完成。
温宙平回忆说,儿童团工作是站岗放哨、侦察敌情,看见有可疑人员、日本人或汉奸,赶紧通知村公所。
“正式加入儿童团是在10岁(1945年),党组织到我们学校挑选儿童团成员,当时在一块上学的20多个小朋友踊跃报名,但是考虑到有的孩子年龄太小,只挑选了一部分,我被选中了,能参加革命,别提多高兴了。”温宙平说。
那时,村里的大路都会设立岗哨,白天由儿童团团员站岗,主要是检查进村陌生人的“路条”。路条”相当于身份证、通行证。“汉奸狡猾得很,一般都化了装,但还是怕我们盘查。”老人笑着说,有一次,有个50多岁的人歪着脖子,挑着篮子,看着非常可疑,我和同伴就商量着把他送到村公所,虽然他用糖葫芦、糖块搪塞我们,可是我们并没有上当。”当时放哨的地点在村子的东面,东高西低,可以看清村子和道路情况。每次发现敌情时,儿童团都会先告诉村公所,然后再由村公所传达给驻扎在村里的民兵。
苦尽甘来 发挥余热育新人
如今,温宙平老人已经有了四世同堂的大家庭。
虽然参军的梦想未能实现,但是他还是将满腔热情奉献给了社会,如今,身为铁路社区关工委“五老人员之一”——老教师的他,仍然发挥着余热,积极配合社区工作,为教育下一代人尽着自己的绵薄之力。
记者 成华 亢亚莉
责任编辑:秦芳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