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岁崔喜生老人珍惜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和平

2015-08-13 12:04:46 来源:临汾新闻网

战功卓著的崔喜生老人

    70年前,中华儿女谱写了英勇抗战的壮丽史诗,回想那一幕幕烽火,每一个画面都是中华民族的血泪史。“现在的生活真是来之不易,一定要好好珍惜。”8月9日,曾亲历了抗日战争、辽沈战役、平津战役和抗美援朝的老兵,今年90岁的崔喜生老人不禁感叹道。

    1943年的洪洞赵城是一个有多股势力相互交织的军事要地,有八路军和游击队、晋绥军、警备队(伪军)、日寇、土匪等多股势力在明里暗里相互角力,甚至短兵相接也时有发生。

    “我们当时在赵城以东活动,就是打游击。”崔喜生说,当时,由于年轻,手脚麻利,部队领导给我的主要任务就是负责埋地雷,有的地雷需要拉线,有的就是要触发……”说起当时的情形,崔喜生打开了话匣子,并显得十分激动。

    “记得那是1944年,快到中秋了,我们游击队侦察到日寇要往赵城的岗楼发节日慰问品。于是,就赶紧向上级报告了这一情报,随后我们配合八路军打了一个漂亮的伏击战,缴获了一个掷弹筒、步枪若干支,以及许多弹药和物资,还俘虏了两个鬼子和一个伪军……”崔喜生说,咱们游击队在敌后的主要任务就是配合大部队牵制、干扰敌人,破坏敌人的主要干线;还有一个主要任务就是发动群众,保持好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这对我们共产党的部队非常重要,哪个地方有好的群众基础,部队扎下来就可以很好地开展工作,这都需要游击队和地下工作者在大部队驻扎之前提前开展工作……事实证明,依靠群众、走好群众路线是共产党、八路军能赶走日寇、解放全中国以及发展壮大的根本所在。

    1945年前半年,因工作需要,崔喜生和一些同志被抽调到东北工作。“我们六七十人都穿便装,步行去东北,白天不敢走,一般都是晚上赶路。”崔喜生说,到辽宁的新民县时,他们才换了装并配了枪,然后继续往北到了齐齐哈尔,在这里配合其他兄弟部队开展工作。

    由于崔喜生在敌后工作多年,有丰富的群众工作经验,所以他的主要任务是招募和训练新兵,直到日寇投降。

    1946年8月,崔喜生和其他战友一起被整编到了东北民主联军第一纵队。1948年11月,第一纵队改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8军,崔喜生分到了炮兵连。

    崔喜生先后参加了辽沈战役、平津战役,随后跟着部队南下一直打到中缅边境。“38军在平津战役中担任天津主攻,生擒天津警备司令陈长捷。”崔喜生说,后来在南下途中,步兵走得快,由于设备沉重,我们炮兵走得很慢,大部分重武器都要靠骡马等牲口牵引。其实,38军打到中缅边境的时候,我们炮兵到长沙就停下了,当时南下的大部分战役基本上用不上炮兵。”1950年10月19日,38军秘密入朝。“我在军炮团,任一营二连连长。11月25日,第二次战役打响,第二次战役也是38军的成名战,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在嘉奖电亲笔写下‘38军万岁!’;到了第四次战役,整个炮团的炮都打废了……”崔喜生感叹道,当时的战役打得十分残酷,因为武器损坏程度严重,炮团撤到了铁岭地区休整。”1951年年底,崔喜生被抽调到沈阳炮兵学校学习(现沈阳炮兵学院);1952年春季,崔喜生随军炮团第二次入朝,这时候的大炮改成了汽车牵引;1953年夏季第三次入朝,直至朝鲜战争结束。

    1961年崔喜生调到西安炮兵学校任职(少校军衔),1964年转业到运城农校,1972年回到临汾,任运输公司革委会副主任,1988年离休。

    亲身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戎马半生的崔喜生老人,倍感战争的残酷,每每讲到残酷的战场、再也无法回家的战友,他禁不住老泪纵横……“没有不流血牺牲的战争,我们都不希望打仗,中华民族是热爱和平的民族,但是当敌人来侵犯的时候,我们就要勇敢地去战斗……”抗战胜利70周年到来之际,崔喜生老人希望现在的人们能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希望我们的祖国更加强大,老百姓安居乐业。(郝海军 杨全


     

责任编辑:刘静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