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肉之躯筑就钢铁长城
——抗日武装篇之八路军一一五师卓越贡献
临汾新闻网讯 八路军一一五师是一支以骁勇善战而名震中外的铁血雄师。太原失陷后,奉命挺进晋西南,独立自主地开展山地游击战争,创建抗日根据地。在一年的时间里,屡战屡胜,所向披靡,用血肉之躯筑起了钢铁长城,以卓越战绩支撑和推动山西及华北抗战,为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杰出的历史贡献。
有力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
太原失陷后,疯狂的日军并未停止进攻的步伐,而是将进攻的锋芒直指晋南地区。1938年1月10日,日本华北方面军向第一军下达了攻占山西省南部并予以确保的命令。随之调集第一○九师团、二十师团、十四师团、一○八师团、十六师团和临时航空兵团的第四飞行团等,兵力达驻华北日军的半数,采用中央沿同蒲路前推,两翼策应,多路进攻的战法,向晋南发起了猛烈进攻,企图将中国军队压缩到黄河岸边包围聚歼或驱过黄河。
日军陆空协同,狂轰滥炸,多路迂回向以临汾为中心的晋南进攻,于1938年2月28日攻占晋南重镇临汾。尔后,日军又南下西犯,杀气腾腾,气焰嚣张。
在日军向山西南部大举进犯之际,一一五师遵照毛泽东和中央军委制定的独立自主开展山地游击战争的战略方针和分兵占领山西四角区域的战略部署,迎敌而进,疾速进入吕梁山区,充分利用晋西南和吕梁山脉峰峦重叠、沟壑交错、道路曲折狭窄和植被茂密的有利地形,快速机动,寻机歼敌,达成了袭击和伏击的突然性,连续给疯狂进犯之日军以强有力的打击和重挫。
午城、井沟战斗,攻占日军兵站要地午城镇,连续伏击日军,三战三捷。激战5日,歼灭日军1000余人,毁汽车69辆,缴获骡马200余匹及大批军用物资。自身仅伤亡200余人,以较小的代价,零敲碎打,积小胜为大胜,致使日军损兵折将,屡遭重创。
汾(阳)离(石)公路中段战斗,在薛公岭、油房坪、王家池,连连设伏,两翼夹击,共毙伤日军1200余人,缴获各种武器560余件、骡马100余匹,击毁汽车30余辆,连续给敌人以沉重打击。出敌不意的伏击,打得日军丢盔弃甲,溃不成军。
一一五师在吕梁山区屡屡出奇制胜,有效地抑制了日军进攻的锋芒,有力地挫伤了日军作战的锐气,产生了不同凡响的震慑作用,使连吃败仗的敌人元气大伤,成为惊弓之鸟,强弩之末。从此之后,日军再未能在晋西南发起大规模的军事行动。
彻底粉碎了日军西进南下的战略企图
日本侵略者对晋西南觊觎已久,欲占领这一重要战略区域,西犯可突破黄河河防,窥视延安,攻取西安,进犯西北;南下可直抵潼关,进击中原,长驱南侵。从1938年2月起,日军多次向陕甘宁边区的黄河河防进犯,妄图切断陕甘宁边区与山西各抗日根据地的联系,威胁中共中央、中央军委指挥中枢的安全。
1938年3月,日军进攻神(木)府(谷)河防。5月,日军又向军渡方向进犯,均被八路军后方留守部队击退。
日军二十师团占领临汾后,又进占蒲县,尔后主力沿同蒲路南犯,另以4000余兵力由蒲县西进,企图占领大宁和马斗关黄河渡口,威胁和进攻陕甘宁边区。
午城和井沟地处吕梁山脉腹地,三条要道在此交会,是一个重要的交通枢纽。控制此地,就等于卡住了日军西侵的脖子和咽喉。一一五师抢控要点,秘密设伏,坚决阻击,夺取了午城、井沟作战的胜利,使日军的西犯计划触礁搁浅。
西犯乏力的日军,稍作休整,又卷土重来。为策应华中日军进攻武汉,山西日军兵分南北两路再次西犯。一路企图由风陵渡过黄河直取西安;一路企图由军渡过黄河沿陕西吴堡一线进攻延安,妄图在战略上切断中国军队的西北大后方。北路日军一○八师团沿汾离公路西犯,先后占领离石、柳林,并隔河炮击黄河对岸。三四三旅响应“保卫陕甘宁,保卫党中央”的号召,奉命迅速急进汾离公路。伺机伏击日军及其运输线,破袭敌人交通,切断其补给线。首伏薛公岭,再伏油坊坪,三伏王家池,三次战斗有机衔接,三战三捷。给西犯日军以迎头痛击,逼迫其撤退到汾阳一带。
一一五师驰骋吕梁,南征北战,屡战皆胜,牢牢地巩固了黄河河防,在黄河东岸筑起坚不可摧的铜墙铁壁,使日军侵占吕梁山,突破黄河防线,西进南下的战略化为泡影。
密切配合了友军的对日作战
1938年2月,日军纠集重兵攻击临汾北部的韩信岭,企图一举攻占山西南部。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兼前敌总指挥卫立煌,率部在韩信岭依托有利地形顽强阻击。
为配合友军作战,奉朱德总司令之命,一一五师率三四三旅从洪洞、赵城地区迅速进至灵石、孝义地区,侧击由孝义进犯之敌,并歼敌一部。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控制支点要冲,占领和巩固战略枢纽。紧接着向石楼、永和地区发展,控制吕梁山南段,创建晋西南抗日根据地。随后又取得了午城、井沟战斗的胜利,牵制了敌人大量兵力,干扰和打乱了日军的战略部署,以强有力的作战行动,策应和支援友军卫立煌部在正面阻击日军。
韩信岭阻击战结束后,卫立煌率警卫部队向吕梁山区转移,因行踪暴露,迭遭险情,处境十分险恶。日军绞尽脑汁欲抓住卫立煌这位名震一时的“支那虎将”,日机盘旋空中侦察轰炸,地面重兵围追堵截,一一五师闻讯后鼎力救援,在全面部署、整体行动的前提下,派出一个连在隰县白耳里一带浴血奋战,殊死抗击日军的猛烈进攻,及时接应、掩护、救援卫立煌顺利脱险。事后,卫立煌为了表达谢意,给八路军拨发了不少武器弹药和装备。
一一五师及时伸出援手,全力接应解救卫立煌的英勇行为,被传为国共合作抗日的佳话。此举充分发挥了无以估量的表率和垂范作用,促使卫立煌等爱国将领进一步坚定了抗日的决心,与八路军并肩战斗,从而巩固和发展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这一阶段,正是中国共产党和阎锡山合作抗日的黄金时期。阎锡山率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部及晋绥军,在晋西南的吉县一带“守土抗战”。一一五师在晋西南大刀阔斧,势不可挡的作战行动,既使日军屡受重挫,又紧紧吸引了日军指挥机关的注意力,穷于调兵遣将应对锋芒逼人的一一五师,有效地牵制了日军大量兵力和精力。有力地支持和配合了友军的作战,为阎锡山晋绥军的“守土抗战”,创造了极为有利 的条件。为阎锡山长期立足晋西南,奠定了基础,提供了较为安稳的环境。
积极开创了晋西南抗日根据地
晋西南地区,北起汾离公路,南至风陵渡口,东达同蒲铁路,西临黄河,区域广阔,地形复杂。北与晋西北抗日根据地接壤,是保卫中共中央、中央军委所在地陕甘宁抗日根据地的东部屏障和联结晋冀豫和华东、华中抗日根据地的纽带。
1938年2月,日军第一军第二十、第一○九师团等,向晋西南发动进攻,先后侵占汾阳、介休、孝义等地。国民党中央军和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部,继续向晋南和黄河以西败退和撤离。晋西地区遂成为敌后。为配合国民党军作战,并创建晋西南抗日根据地,一一五师主力立即进至灵石、孝义以西的兑九镇、张兰、段村、大麦郊、川口地区,开展游击战争,袭击日军交通线,收复失地。
在半年多的时间里,一一五师连战皆捷,以卓越的战绩,掣肘和扼制了日军进攻的势头和锋芒,开创了晋西南抗日斗争的新局面。
此阶段,中共中央北方局和中共山西省委(后改为晋西南省委)立足晋西南领导和组织抗日斗争。一一五师强有力的军事作战行动,发挥了重要的掩护配合作用,创造了有利条件,提供了安全保障,成为党组织坚强的武装护卫和后盾。各级党组织领导抗日的活动,有了宽阔的空间和有利的环境。1938年,晋西南地区在中共山西省委领导下,先后成立了洪(洞)赵(城)、隰(县)蒲(县)、乡(宁)吉(县)、汾(阳)孝(义)和中(阳)离(石)特委及24个县委。到1939年9月,共产党员发展到5900余人。从而加强了抗日斗争的领导力量和坚强核心,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共产党员成为反对和抵御侵略的中流砥柱。
一一五师在英勇作战的同时,派出数支游击支队和多个地方工作团,与先期进入晋西南的北方局和山西省委、山西青年抗敌决死第二纵队和牺盟会等携手并肩,密切配合,宣传、发动、组织和武装群众,废除苛捐杂税,实行减租减息,建立和发展抗日自卫队和游击队,先后建立了隰县、蒲县等16个县的抗日民主政权,大多数县长都由共产党员担任。随着建党、建政、建军和各项抗日工作的深入开展,整个晋西南地区掀起了轰轰烈烈,如火如荼的抗日热潮,开创了晋西南抗日根据地。
今天,在纪念中国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我们更加怀念和仰慕英雄的八路军及一一五师,并为他们感到骄傲和自豪。(张国富)
责任编辑:秦芳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