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抗日时期,在霍山脚下的赵城县(今洪洞县赵城镇)活跃着一支神出鬼没的队伍,他们时而配合主力部队作战,歼灭敌人;时而深入敌后,攻碉堡、割电线、打火车、烧汽车……抗战八年,他们在日军的“心脏”里闹得天翻地覆,成为日军的“肉中刺”,这支队伍就是赵城县游击大队。
从《中国共产党山西省洪洞县组织史资料》中,记者了解到,赵城县游击大队于1940年6月,由赵城武装基干大队改编而成,下辖3个连,至当年年底发展到500人,增加了5个区分队。1941年2月,游击队二连升编为太岳主力二十五团。赵城县游击大队成立不久便投入到对日作战中,这是一支在战斗中成立并成长的队伍。
7月21日,在洪洞县党史办主任张春悦的带领下,记者来到了赵城镇。今年69岁的李长青是镇上的文化研究协会会长,从事赵城抗战史研究有21个年头了。他向记者介绍,八年抗日战争中,赵城县游击大队共与日伪军作战350余次,拔除日伪据点6处,破击敌人铁路100多公里,收割敌人电话线15万公斤,缴获山炮一门、轻机枪15挺、步兵用枪700多支,缴获军用物资粮食几十万公斤,打死打伤日伪军1800余人。
“这是我们县文史委员会正在出版中的一本书,里面有很多涉及到赵城抗战史的内容。”在张春悦拿出的《洪洞县文史资料》中,记者看到,书中仅记载赵城军民八年抗战的战斗事迹就达69页。
1941年5月31日晚,赵城县游击大队教导员张希庸带一连在土桥沟宿营,该村敌特带赵城日伪步骑百余人来偷袭。一连哨兵发现敌情后开枪报警,张希庸立即带部队向村东占领有利地形,部队尚未全部出村,敌人已经冲到跟前,连长刘丰指挥后面战士与敌人展开肉搏战,张希庸带连队主力占领了村东梯田土坎,以猛烈 的机枪、步枪、手榴弹火力向敌人反击,这场战斗牺牲了6名战士。
1942年春,赵城县游击大队一、三连合编为游击大队直属排,整编刚刚完成又投入到保卫夏收的战斗中。一天晚上,获悉赵城日伪军200余人要到王村、涧头、苑川一带抢粮,当时直属排到山里开荒下种,只有大队长徐生芳和7名战士带1挺机枪、5支步枪在这一地区活动。次日凌晨,敌人开始行动,徐生芳命令两名战士带两支步枪,从北面珊垣村向涧头村方向前进吸引敌人,他带领其余战士到涧头南边苑川堡。敌人在王村、涧头村等留下部分人抢粮,其余部队继续向苑川前进。徐生芳指挥战士用机枪向敌人扫射,敌人的抢粮队伍立即乱成一团,纷纷夺路而逃,此战共毙伤敌人10多名,缴获马车4辆,游击队员无一伤亡。
同年秋季,赵城县游击大队在石门峪再次进行整编,将直属排、四区分队和二区分队合编为第一连。
1942年10月初,赵城县抗日政府在闫家庄召开三级干部会议。日伪军200余人向闫家庄猛扑而来。徐生芳大队长、陈国润副政委当机立断,命令驻石门峪游击一连火速截击来敌,一连连长向有德、指导员李波心率全连迅速占领有利地形。当敌前锋接近一连阵地时,游击队战士即向敌正面、侧面猛烈开火,打的敌人狼狈逃窜,保障了干部群众的安全转移。
1943年初,赵城县游击大队又组建了第二连。同年3月,为了加强县、区两级军、政统一领导,根据中共太岳地委指示,县委书记兼游击大队政委,县长兼游击大队队长,原大队长徐生芳任副大队长。
李长青告诉记者,通过收集一些老兵的回忆,他也整理了游击队当年的一些战斗事迹,他觉得游击队干得最漂亮的一件事就是“虎口夺粮”。
1944年春,根据地严重缺粮,甚至连食盐、火柴也很短缺,游击队副大队长徐生芳、副政委陈国润决定从明姜敌人仓库中夺得一部分粮食。根据侦察情报获悉,日寇在村北修建了大碉堡一座,常驻守日军20余人,伪警1个班。一连连长戎先有、排长石占标乔装打扮潜入敌据点,对敌情、地形、火力点一一摸清。农历三月十八晚,在徐生芳亲自带领下,一、二连轻装摸进敌据点。石占标率全排将日军碉堡包围、封锁。一连一排长王月才迅速包围了伪区机关大院,并挖墙进入仓库,被敌守库值班员发现,正要报警,被王月才制服,逼其交出仓库钥匙,打开仓库大门。二区区委书记周慎带领该区民兵进库搬粮,连长周海洋负责阻击城内敌人援军并切断了附近敌人的通讯线路。这次虎口夺粮,从敌人仓库中运回粮食20万斤,食盐数千斤,解决了根据地军民的粮食短缺问题,同时也沉重打击了日寇的嚣张气焰。
1945年5月,赵城县游击大队根据形势的发展又组建了第三连,6月增加第四连,同年8月游击大队升编为赵城独立团。
在长期的民族抗日和革命斗争中,赵城县游击大队涌现出蔺开元、李金顺、李德禄等一大批英雄模范人物。副大队长徐生芳作为众多英雄人物的代表,被太岳军区授予“霍山脚下的英雄”称号。
记者 杨琦
责任编辑:秦芳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