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洞“解手场”背后的故事

2015-03-17 09:39:46 来源:临汾新闻网

   “小时候最喜欢进城,但又怕进城,因为啥?不怕你笑话,每次出门第一件事就是找厕所,不但要收钱,卫生条件还不好,哪像现在的‘解手场’,环境又好、不收钱,还24小时全天候免费开放呢!”洪洞县浮竹乡陈村45岁的朱俊才告诉记者,他祖祖辈辈都生活在洪洞,从记事起,就经常听父辈们说起“解手”的典故,为此,曾当过教师的他也经常将这些典故讲给学生们听。
    相传在元朝末年,由于战乱和各种灾害使得北方地区,尤其是河北、河南、山东一带的百姓生灵涂炭,死亡无数。明朝开国之后,为了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朝廷决定采取移民恳田的政策,把地狭人稠的山西农民迁移到地广人稀的河北、河南、山东等地生产和生活。
    眼看着就要离开生活多年的故土,心中不舍可想而知,但是无论官员怎样催逼,百姓们就是纹丝不动,官府无奈,只好四处广贴告示,用欺骗的手段对百姓说:不愿迁移者,到洪洞大槐树下集合,须在三天内赶到。愿迁移者,可在家等待。”百姓听到这个消息,纷纷赶往大槐树。
    第三天,古大槐树四周便集中了十几万人,拖家带口。突然,官兵们包围了大槐树下的百姓,明朝官员宣布“大明皇帝勒命,凡来大槐树之下者,一律迁走。”人们这才意识到受骗了,只得无奈被迫登记。
    “说到这里,我不得不‘插播’个背手的典故。”朱俊才告诉记者,官员们为了防止迁移的百姓逃离,便把他们的双手反绑起来,并用一根长绳连接起来,押解着上路。由于移民的手臂长时间被捆着,胳膊逐渐麻木,反而形成了一种习惯,从那以后迁民们大多喜欢背着手走路。
    “这就是背手走路的来历。”朱俊才说。
    人常说,吃喝拉撒睡,人生五大事。在押解过程中,由于长途跋涉,路上经常有人要小便,于是只好向官兵报告,请解手,我要小便。”次数多了,官员也嫌麻烦,于是,这种口头的请求也趋于简单化,只要说声“老爷,我解手”就都明白是小便。“从那以后,解手’一词就成了上厕所的代名词。”记者查询相关资料了解到,为了传承根祖文化,洪洞的公共厕所叫成了“解手场”。
    □记者亢亚莉

     

责任编辑: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 斗室品味中国风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

相关阅读

    本文暂无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