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残疾人报道应注意的问题

2011-11-08 17:27:00 来源:临汾新闻网


笔者从事残疾人报道10年来,认为在采写残疾人报道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谨慎用词,以免引起残疾人不满。
有的残疾人因为身体上有不同程度的障碍,心理上或多或少有一定的阴影。在报道时,如文章中有贬义词,就会激发残疾人敏感而脆弱的神经。4年前,杭州交警处理了一起肢残人无证驾驶的违章驾车交通问题,一家报纸写了一篇现场报道,还配发了评论。本来,采写现场报道写交警的处理过程,残疾人没有疑义。但在编辑评论中,用了一句杭州本地话,是贬义词,引起了肢体残疾人的不满,认为这是对肢残人的歧视,纷纷去报社论理,要求公开道歉。后来,经调解并在报纸上公开道歉,才平息了事态的发展。
由此看来,对残疾人称呼的用词,是多么的重要。笔者在采写残疾人新闻中,包括写有关残疾人内容的批评稿件,特别是写残疾人的专用名字,都要再三考虑,做到规范用字。如手脚残疾的残疾人就称肢残人,双目失明者就称盲人,弱智残疾人就写智障残疾人,等等。
写表扬性稿件,也要让有关部门把关。
在人们看来,写表扬性的报道,一般都是你好我好,不会有什么大碍,即使有什么小的差错,被采访者也不会计较。但写残疾人报道可不一样。今年6月,某媒体应一肢残人的邀请,去杭州某街道采写有关残疾人规范使用专用车的报道。在现场,残疾人还发了倡议书。可就是这样一篇正面文章,只因部分肢残人靠残疾车营运养家糊口,本来就对整顿营运残疾人专用车有意见,加上在新闻标题用词上,写了某街道残疾人发倡议:“不用残疾车赚昧心钱”,使肢残人对见报文章的标题产生了歧义,他们来到报社讨说法,直到报纸公开道歉。
写残疾人报道,一定要了解当地残疾人的整体情况,特别是有关残疾人的一些敏感话题,一定要找当地残联了解核实后,才能找残疾人采访。另外,稿件写好后,一定要让残联审一下,因为他们懂残疾人政策,也知道残疾人的敏感问题。仅这篇残疾人专用车的文章字面语言而言,记者和编辑在做标题时,没有要歧视残疾人的意思。但对过去靠残疾人营运车谋生的残疾人而言,他们感到记者在说他们过去赚昧心钱了。
要写好残疾人报道,就要了解他们真实生活。
一是要与残疾人交朋友,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不少残疾人有自卑心理,但他们渴望像健全人一样平等参与社会。几年来,笔者与近百名残疾人交了知心朋友。3年前,笔者在宁波江东区采访,与残疾人一起吃饭,无臂残疾人用脚拿着筷夹菜给笔者吃,用残臂与笔者握手,笔者都能接受。残疾人看到笔者的稳定表情后,都愿意与笔者说话,交知心朋友。在这期间,笔者采写了《独臂撑起头顶蓝天》一稿。
二是多与各级残联联系,吃透有关残联政策。残疾人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各级政府都很重视,经常会出台扶持政策。但如果就政策而言,写起来就会很枯燥。在吃透政策的前提下,经常在基层残联跑,了解政策如何落实到残疾人家庭,做到点面结合,从而使文章生动好看。
三是提高自身素质,坚定自己的事业心。说实话,跑残联线的记者,大部分时间与残疾人打交道,如果没有爱心和事业心,很难扑下身子与残疾人打成一片,很难掌握生动鲜活的线索。  

孙连兴

(据《新闻实践》)

  【责任编辑: 刘静】

责任编辑:临汾新闻网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