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县“四篇文章”铺就县域经济新路

2014-06-11 07:14:00 来源:临汾新闻网

临汾新闻网讯(通讯员 张鹏 刘斌)“煤炭遇冷再次告诫我们:产业不升级,就没有出路!”在前不久结束的蒲县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蒲县县长赵志慧指出,“作为典型的资源型县份,必须充分利用市场倒逼机制,做好工业转型、农业升级、三产提速、城乡一体‘四篇文章’,增强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抢占新一轮发展的主动权和制高点。”这“四篇文章”描绘出蒲县推进转型跨越发展,促进县域经济崛起的新蓝图。

按照“立足煤、延伸煤、超越煤”思路,蒲县工业转型在培育、延伸、壮大上下工夫,依托创新驱动,推进高端引领,加快产业集聚,打造全省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提升煤炭市场竞争力。“抓建设、稳生产”,加快整合改造矿井建设步伐,积极组织煤炭生产,争取年底形成1770万吨生产能力,年产原煤800万吨以上;“强管理、扩市场”,优化资源配置,强化内部管理,降低煤炭企业生产和管理成本,积极应对市场变化,建立区域性煤炭供给市场,统一对外销售,提高市场占有率;“抓延伸、促循环”,围绕煤电材、煤焦化、煤电化等产业链,规划煤制油、煤制甲醇等煤化工项目,完成500万吨焦化基地一期前期工作。提升非煤产业占比率。整合赢晟园、锦英、鑫永鑫、弘图等铸造企业,发展汽车零部件铸造加工,建设临汾西山最大的高端铸造生产基地。大唐100MW风电项目完成升压站建设和15台风电机组安装任务,龙祥干法水泥二期日产4500吨熟料项目试运行,太原煤气化煤机维修制造项目建成投产,御津泷年产4万吨饮用山泉水项目完成土建工程,年产20万吨生物燃料乙醇项目完成前期工作。提升工业园区利用度。加紧编制五大园区总规和详规,完善园区配套设施,广泛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园区基础建设。成立园区管理机构,强化对入园企业的运行分析和监测调度,建立“技术引进、项目报批、土地审批、资金争取”全程代理服务机制,优化政务服务环境,使园区成为投资“洼地”和经济“增长极”。

坚持用现代设施装备农业、现代科技变革农业、现代管理提升农业,农业升级在规模、有机、高效上求突破,加快农业由传统粗放向集约高效转变。靠品牌化推动。围绕“一县一业”推进核桃、马铃薯“两个十万亩”建设。集中打造山中垣万亩、西坪垣8000亩、曹家庄垣5000亩等20个千亩以上示范基地,改造2万亩低产低效林。正茂公司新上核桃深加工生产线,年消化核桃提高到5000吨以上。马铃薯产业“变小为精”,由现在的量小、价廉向高产、优质、品牌转变,推动规模发展、特色发展、高效发展,种植面积扩大到6万亩以上,打造“美红紫”特色有机薯品牌,争取使蒲县马铃薯打进省城、走向全国。实施河西村生态农业示范园等项目,推动传统农业向生态、园林、观光等多功能聚合的现代农业转变。推广种植有机马铃薯1万亩、有机糯玉米、小杂粮、蔬菜1万亩。加快地理标志、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依靠品牌赢得市场、占领市场。靠配套化带动。大力发展节水灌溉,古县末级渠系配套、文城果园灌溉和薛关膜下滴灌工程竣工投用,新增灌溉面积7800亩。大力推进中低产田改造和土地整理,重点发展节水农业、旱作农业和设施农业,全年治理坡耕地7200亩,发展综合开发高效产田5900亩。大力推广农业新技术,推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和农业生产机械化,全县农机总动力要达5.1万千瓦,玉米机收秸秆还田达4万亩,马铃薯种收基本实现机械化。

按照市场化、产业化和社会化的要求,三产提速在做强、做大、做旺上谋出路,打造县域经济发展“新引擎”。做强旅游业。围绕东岳文化、绿色生态和红色经典三大资源优势,加快推进柏山东岳庙景区、五鹿山自然保护区、梅洞山景区、井沟战役遗址综合开发,新建柏林湾旅游服务区,争创东岳庙国家“4A”级景区。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培育一批“吃农家饭、住农家屋、游农家景”的示范旅游点;完善避暑度假、健康养生、购物娱乐等配套产业,提高旅游资源的经济效益。做大物流业。加快建设肖家沟现代物流园区煤炭集运站项目,年内完成60%工程量,建成后可一次性储煤100万吨、年发运量1000万吨以上。鼓励本县物流企业与国内知名企业合作,扩大连锁经营,提高物流标准化程度和市场竞争力。做旺商贸业。加强城乡商业网点规划建设,积极引进连锁超市、名商名店,大力发展电子商务、育儿养老、家政服务、餐饮娱乐、健康休闲等生活性服务业,满足群众多层次、多样化需求。

牢牢把握“西山门户”区位优势和临汾“后花园”发展方向,让县域环境更具吸引力和竞争力。打造大县城。以“山水园林、宜居宜业”为方向,大力实施城市“东延西扩”、旧城“连片改造”、绿地“南北上山”工程,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启动西气东输县城段改线工作,实施城区空地增绿工程。乔家湾作为全省“百镇建设”之一,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品质发展,为全县创造经验、树立标杆。山中作为生态基础好、产业基础好的特质名片之乡,加大旧村改造、景观道路、生态走廊建设力度,打造县西小城镇建设典范。黑龙关、薛关作为东西大门,加快改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推进绿化、美化、亮化、净化,提升“门户”形象。加快建设县东工矿园区型、商贸集散型,县城综合服务型,县西绿色产业型、生态宜居型等示范小城镇。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在创建1个国家级生态乡镇、1个国家级生态村,4个省级生态村的基础上,年内创建1个省级生态乡镇、4个省级生态村。

     

责任编辑:杨洋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