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十二五’收官时,力争使农民人均纯收入从‘十一五’末的4228元提升至1万元以上”。蒲县县委、县政府目标宏伟,催人奋进。
盛夏的蒲子大地,生机盎然。
更让这片热土充满活力的是,随着10万亩优质核桃、10万亩优质马铃薯“双十万亩”基地建设的推进,全县农民“十二五”收入翻番的目标正一步步从蓝图走向现实。
科学规划,确定“双十万亩”基地建设与产业化发展“路线图”
蒲县地处吕梁山南端西麓,总人口10.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8.6万。因山区条件所限,农民增收路径窄、增幅低,是全县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农民期盼增收的愿望越来越强烈,”蒲县县委书记闫建国深有感触地说:“我们不能回避,更不能不作为。在‘十二五’末实现农民收入翻番是转型跨越,再造一个新蒲县的关键所在。在这个意义上讲,我们没有退路!提高农民收入,虽然难度很大,没有现成的模式可采用,但我们只要实事求是,缜密分析,科学决断,就能在实践中探索出农民增收新路子!”基于这一理念,蒲县县委、县政府经广泛调查研究后,坚持“一县一业”方向,创特色、上规模,决定建设10万亩核桃、10万亩马铃薯基地,以此作为“十二五”期间农民收入实现翻番的“引擎”产业。
核桃产业基地,核心区域在山中乡、红道乡建设,重点是抓好2个连片万亩优质核桃示范园建设。其它乡镇每年抓好500亩至1000亩连片示范园建设,努力建成一批核桃沟、核桃坡、核桃村和核桃科技示范园、核桃产业示范大户,到“十二五”末,发展优质核桃超过10万亩,力争达到12万亩。
马铃薯产业基地,先建成1万亩马铃薯旱地高效示范区,到“十二五”末,发展优质马铃薯10万亩,建成全省一流的特色马铃薯研发基地、脱毒种薯生产基地和现代立体实用技术推广基地。
以“双十万亩”基地为起点,按产业化模式发展,其中抓好节点项目建设。
——在龙头企业培育上,重点扶持正茂核桃有限公司,建成投产核桃油、核桃仁、核桃粕等系列产品加工项目,年可消化核桃2000多吨,产值达3000多万元;鼎力支助国家级“农”字号扶贫企业昌源公司健康运营,年消化马铃薯5万吨,产值4000万元。
——在品牌打造上,积极争取,使“蒲县核桃”、“蒲县马铃薯”被农业部认定为登记保护的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和绿色产品认证,成为通向市场的特色名片。
——在销售通道拓展上,村村建立了核桃马铃薯产业协会,积极发展中介服务组织,建设农民经济人队伍。
力推多项机制到位,双十万亩”基地建设初具规模
在蒲县薛关镇略东村,一座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巍然挺立。走进连栋温室大棚,一张张苗床上,嫩生生、绿油油的微型马铃薯苗充满生机。园区负责人韩慧敏说,此项目是全省片区扶贫开发项目,是蒲县科技兴农的龙头工程,投资2000多万元,年可生产马铃薯脱毒苗500万株,微型薯1000万粒,可支持2000亩原种、2万亩马铃薯良种繁育,可推广播种马铃薯20万亩。目前,全县优质马铃薯种植已突破5.5万亩,被确定为“国家级马铃薯栽培农业标准化示范区”,成为山西南部最大的马铃薯生产基地。
走出示范园,向着山中乡亲近,漫山遍野的核桃林汇成绿色的海洋,美景尽收眼底。该乡军地村村民杨记安高兴地说:“我共栽植了30亩核桃,有280颗已挂果,年收入3万元没问题”。据乡长曹建生介绍,山中乡是全县集中连片发展优质核桃示范乡,被认定为“首批国家级核桃示范基地”,目前全乡已发展核桃22000亩,基本实现全覆盖。从县核桃产业发展中心获悉,截至目前,全县已发展优质核桃9.6万亩,农民人均一亩多。
“为了让农民更早地实现收入翻番,我们建立健全了一系列环环相扣、有序衔接、合力推动的机制,使核桃、马铃薯基地建设不但赢得了速度,更重要的是赢得了质量。”县长赵志慧说。
加强组织力量,创新领导机制。两大工程实施期间,县四套班子领导实行包联乡镇责任制,蹲在前沿,指导产业发展;各乡镇、各有关部门也成立相应机构,与村、组签订了马铃薯核桃产业发展责任书。
加大免补力度,完善帮扶机制。县财政每年拿出至少1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支持核桃产业发展,仅今年全县累计免费发放核桃苗63万株,直接让利于民630万元。县上还对核桃农户每栽植一亩补贴200元;对新发展的500亩以上连片优质核桃园每亩给予300元补贴。在马铃薯产业方面,县财政每年拿出100万元,对农户使用良种、农药、农机进行补贴;设立农业调产基金,重点用于龙头企业贷款贴息、技术改造、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和绿色有机食品认证。
坚持多元奉献,充实服务机制。在科技助推上,坚持外请、内培、交流三结合,聘请张树振、王晋安等知名专家引领种植户实施精细化管理,先后拿出财政名额招收30名本科生、研究生专门从事核桃、马铃薯产业的课题研发和技术推广。在利益保障上,投资80余万元,建成了225万公斤马铃薯储藏库,用于反季节销售来增加农民收入;发动支持广大核桃种植户办理种植业保险;实行“订单化”生产、“定向化”销售,鼓励工矿企业与薯农签订供销合同,引导核桃加工企业与种植户建立利益同盟,保证农产品有市场、能增收。
实施“五大主攻”战术,让更多农民实现“长效致富”
为了让更多农民享受到“长效致富”成果,早日实现收入翻番,目前,蒲县在“五大主攻”上下功夫:培育“土专家”。实施“高技能农民培训计划”,举办“手把手”核桃马铃薯栽种技术培训班,由高技能农民辐射带动广大农民,达到“办一班、兴一业、富一方”效果。
打好“品牌战”。充分利用报纸、杂志、广播、网络、电视等大众媒体和省道、国道显著位置宣传“蒲县核桃”、“蒲县马铃薯”两大品牌,提升知名度,提高影响力;积极参加省内外举办的农产品展销会,加强与外地客商的联系,加深外界对产品的认识和了解,扩大核桃、马铃薯的消费市场。
树立“龙头旗”。大力支持兴建10个以上加工能力大、带动辐射广的核桃、马铃薯龙头企业,在蒲县落地生根,茁壮成长,发挥能量。
壮大“资金链”。采取“财政支持一点、项目整合一点、金融借贷一点、社会投入一点、群众筹集一点”的投入方式,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融资机制,努力激活民间资本,鼓励企业老板、科技人员、大中专毕业生承包土地流转,捆绑使用相关资金,促进核桃、马铃薯产业规模化经营。
畅通“增收路”。进一步做好核桃、马铃薯前、中、后三个阶段服务。前期,做好优质苗种选育、测土配方施肥、灌溉设施铺设等工作;中期,加大气象预警、病害防治、田间管护等关键环节;后期,畅通“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农民增收之路,实现“产品——商品——货币——增收”的“核裂变”。
“干部谋出金点子,群众多腿走路挣票子。”如今,蒲县农民收入大幅度增加,2013年人均年纯收入达到6277元。发展核桃产业最早的山中乡山中村人均纯收入更是达到了8900元。(通讯员 张鹏)
责任编辑:刘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