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我种了50亩土豆,每亩按2000公斤计算,每公斤1元,仅此一项,就毛收入10万元哩!要是加上130亩玉米,今年纯收入怎么也有个十五六万!”说这话的是蒲县红道乡韩店村农民李中秋,他是当地有名的种粮大户。这两年他每年从自己180亩地里画出50亩专门种土豆,今年又喜获丰收,一袋袋土豆在储物间里码成排、垒成垛,堆成了小山。“这仅仅是一半的产量,如果全收回来,这里根本就放不下。”李中秋高兴地说。
红道乡距离蒲县县城7.5公里,是当地传统的农业乡镇,与该县农民人均纯收入6200多元相比,李中秋的收入让人惊叹。“我们农民能过上了好光景,全靠国家的政策好哩!”今年57岁的李中秋由衷地说。确实,敢想敢干的他赶上了国家的好政策,1997年,他从村委承包了大片荒山,并整合了家中的撂荒地,复垦出180亩的连片土地种玉米,成为村里的首个种粮“大户”。
李中秋的地多了,可受制于技术水平低,产量却没提上去,正在他为此发愁之际,蒲县县委、县政府开始在红道乡等农业乡镇建立“10万亩马铃薯基地”,推广无公害标准化种植技术,以商品薯价格向薯农提供种薯,对连片种植土豆的农民,每亩补助300元,通过实行“公司+农户”的订单收购模式,销路不成问题,这让李中秋乐开了花,他放心地开辟出50亩田用以土豆种植。令人欣喜的是,他种植的土豆连年丰收,仅去年就收获十万公斤,毛收入达到14万元,着实发了一笔“土豆财”。
在李中秋的带领下,笔者驱车来到距离村子5里多地的土豆田里。机械轰鸣声响彻耳际,随着李中秋驾驶着大型拖拉机拖曳着土豆收获机在田里匀速驶过,一颗颗硕大饱满的土豆被翻出地面。他妻子、儿子、儿媳、女儿、女婿,人手一只网袋,跟在拖拉机后面,不紧不慢地捡着土豆,把装满的袋子装上“小四轮”,这个程序一遍一遍地重复着……“你是不是认为我们老百姓种地、收获苦很重?”工作间隙,李中秋坐到地垄边,“我们现在种田、收获都实现机械化了!农机部门对购机农户进行高标准补贴,大拖拉机、四轮拖拉机、手扶拖拉机、锄地机、土豆收获机、玉米收获机等农机具,我早几年就配齐了。种、收,我们一家人就能全部搞定,根本不用雇人。”
和一家一户只种几亩地相比较,种粮大户因为成本高、风险高,更加需要配套完善的服务。为此,该县农业、气象、质监、科协等部门纷纷发挥职能作用,主动深入田间地头,实时为农民提供指导和服务,逐渐形成县、乡、村三级技术服务网络,帮助像李中秋这样的种粮大户们走上了规模化、标准化、科学化的种田新路。如今,李中秋家的日子越过越红火了,年均纯收入达到十几万元。2010年他如愿买了一辆小轿车,去县城走亲戚、学习技术更方便了。“明年,我打算在城里买一套商品楼,也体验体验城里人的生活。”李中秋乐呵呵地计划着。 通讯员 张鹏
责任编辑:柏东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