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县:产业“造血”引领脱贫路

2016-10-31 09:49:18 来源:临汾新闻网

  临汾新闻网讯 “我们优先雇佣贫困群众,每人每天工资能赚到80元,最多时有300人在这里打工。”近日,在蒲县薛关现代农业示范园的构树组培快繁中心内,技术人员白军介绍道,“一方面保证了构树产业的发展,一方面又面向贫困群众提供了就业岗位,效果是双赢的。”作为该县产业扶贫的一个缩影,今年以来,蒲县坚持精准识别、因地施策、产业带动、生态提升相结合的思路,把产业扶贫作为主攻方向,变产业“输血”为产业“造血”,帮助贫困群众走上“自主脱贫路”。

  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在推进核桃、马铃薯两个十万亩主导产业提质增效的同时,该县大力支持苹果、构树、大棚菜、小杂粮、中药材、食用菌等特色产业发展,出台了《蒲县农业产业发展脱贫扶持奖励办法(试行)》,给予群众相应的补助,引导贫困群众发展特色产业。特别是发展、探索和建立适合县东地区脱贫致富的产业体系,把肉牛养殖等特色养殖作为重点,推动县东工矿区农民脱贫致富。

  加快推进光伏产业。充分利用太阳能资源丰富、闲置荒山荒坡多的优势,坚持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整合扶贫资金,扩大光伏扶贫工程建设规模。尤其是把发展光伏产业与促农增收、产业转型相结合,探索“光农、光畜、光站”等产业模式,帮助贫困村增加集体经济收入。目前,该县11个村级光伏电站招投标和建设工作正在有序推进。

  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大力扶持正茂核桃、昕源薯业、易恒天酒业、河川农业开发、实美食品等一批“农字号”龙头企业做大做强,推动产业发展、企业增效、农民增收。同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重点引进核桃、马铃薯、畜产品等农副产品深加工企业,带动更多群众脱贫致富。重点培育扶贫企业和规模合作社,通过“拉、帮、带”强化“公司+基地+贫困户”带动效应,推动“种、养、加”融合发展。“拉”,即让贫困人口参与公司的基础建设、生产、饲养、林地管护等工作;“帮”,即公司和贫困户签订脱贫协议,与贫困村签订协议,通过提供就业、技术培训、饲草供应等方式,帮助贫困户增加收入;“带”,即通过持续帮助贫困户增收,彻底带动贫困户走出贫困。

  努力放大品牌效应。以蒲县核桃、蒲县马铃薯、蒲县肉牛和华尧酒等为重点,加大特色农产品有机认证、商标注册和宣传推介力度,打亮品牌、打响名气、打出市场。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借助“互联网+”,建立特色农产品销售电商平台,为贫困户、专业合作社、扶贫龙头企业提供优惠服务,促进脱贫增收。

  着力开发旅游产业。加快五鹿山、化乐古村等旅游开发项目建设,挖掘农村避暑休闲、观光农业、民俗风情等旅游资源,完善“一日游”“周末游”“避暑游”“乡村游”等精品线路,以旅游扶贫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打造乡村旅游扶贫新亮点。

  同时,该县坚持生态提升与产业发展相结合,大力发展林下种植、林下养殖等产业,开发林禽、林药、林蜂、林菌、林粮等林产品。组建脱贫攻坚造林合作社,吸收贫困群众入社,推动造林绿化由绿化公司造林为主向脱贫攻坚造林合作社造林转变,使贫困户在参与造林中增加收入。在荒山、荒沟、荒丘、荒滩“四荒”治理方面,组建以贫困群众为主体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专业队,推进贫困户参与其中,实现水土保持、土地增效、农民增收的良性互动。坚持生态政策向贫困人口倾斜,实施“四个优先”,即优先流转贫困人口闲置土地,优先吸纳贫困人口打工就业,优先聘用贫困人口转为护林造林专业队员,优先消化贫困户苗木,带动贫困人口有活干、有钱赚,在建设青山绿水的过程中实现增收脱贫。(陈沛)


     

责任编辑:张茜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

相关阅读

    本文暂无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