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蒲县克城镇夏柏村的亢春明,今年48岁,与妻子杨保兰婚后育有两子,长子考上了临汾电子技术学校,多次得到学校的各种荣誉和奖励。次子智残,生活不能自理。两口子勤劳能干,省吃俭用,拉扯大了两个儿子,建起了六间漂亮的平房。大儿子顺利毕业后,被学校推荐到南方一企业务工,家庭收入增加,儿子的婚事也提上了日程,日子有了盼头。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亢春明突然病倒了,这个家庭陷入了困境。
此时,蒲县脱贫攻坚工作深入人心,亢春明家成为蒲县最难脱贫的贫困户之一。新上任的蒲县县委书记薛凤奎在全县脱贫攻坚大会上表态,要包扶两个贫困村,夏柏村就是其中之一。在入户调查中,亢春明家的特殊情况被薛书记记在了心里。
“扶贫先扶志,治贫先治愚”扶贫工作既要‘输血’,更要‘造血’”。面对亢春明家的情况,薛凤奎及扶贫工作队与亢春明进行了沟通,询问他的想法,帮他解决脱贫路上的难题。
“身体还没康复,没法外出务工,庄稼也种不成,如果养牛连牛都撵不上,我就想养猪,一是院子里可以腾出空地建猪圈,二是同村有养猪专业户可以咨询养猪技术,三是不用外出,妻子还可以帮忙。”身体逐渐康复的亢春明道出了自己的想法和困难,我也想靠自己的双手致富,但家里条件差,底子薄,养少了不挣钱,养多了没资金?”
当时,蒲县为确保贫困户脱贫致富出台了许多扶贫政策,除多项种养殖补贴外,还联合金融机构出台了小额扶贫贷款政策,这项政策规定贫困户最高可享受5万元贴息贷款。亢春明虽然有心贷款搞养殖,但金融部门入户调查评估,他家只能贷款3万元。除去建猪圈、买饲料等费用,用来买猪的费用远远达不到盈利的预想。
为了确保亢春明早日脱贫,经过扶贫工作队的积极协调,亢春明顺利办理了5万元贷款手续。有了起步资金后,亢春明找人建起了90平方米左右的猪圈,通过熟人购买了5头大母猪,购买了养猪饲料。薛凤奎协调扶贫工作队送来了养猪技术,上门看进展,电话问情况,协调解决养殖中遇到的其他困难。
母猪入圈的那天,亢春明全家人喜上眉梢。
随着养猪存栏数和出栏数的不断增加,亢春明一家的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善,家里的欠款还完了,手上的存款也增加了。儿子的婚事也有了新的进展。
亢春明卖了一批猪,包扶单位送来了扶贫激励奖金,第一书记王建龙也前来帮助协调孩子的结婚事宜,双方把日子很快定了下来。
2018年10月17日是我国第5个扶贫日,第26个国际消除贫困日,也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九九重阳节,亢春明将儿子结婚的日子选在了这天。
“日子定下后,薛书记打来电话说,对联不用准备了,他要亲手书写。”亢春明说,“那一刻,我觉得太幸福了。”
“并肩同步致富路,携手攻坚小康家。”
“门书喜字乾坤乐,户进新人岁月甜。”
“良缘喜结同心谱,幸福常存五好家。”
……
对联写好后,扶贫工作队、第一书记等人帮忙贴,院子里张灯结彩。亢春明心头一直牵挂着的大事终于有了着落,他内心充满了感恩。
“党和政府给了我们脱贫致富的好政策,我要摘下头上的‘贫困帽’。”亢春明说。
随着各项扶贫政策的有力落实,亢春明家不仅得到了政府给予的残疾人生活补助、政府贴息贷款、粮食直补、代缴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等多项资金扶持,而且在好政策的帮扶下,靠着自己的辛勤努力,养猪规模不断扩大,收入稳步提高。如今,亢春明家已建成两个猪圈,现有存栏猪60余头,年底可再售20余头,行情好时一头猪可盈利1000元左右。
“县、乡和村里的领导对我们非常关心,驻村扶贫工作队、第一书记经常进家入户了解生活和养殖情况,从物质上和精神上都给了我们很大的支持和帮助。”亢春明说,下一步,希望增加养猪数量,扩大养殖规模,进一步提高养殖收入。”
在亢春明的养猪过程中,政府在资金、技术等方面给予了很大支持,同时组织村里养殖户进行相互学习和交流,亢春明通过梁三红、张玉山等养殖专业户学到了非常实用的技术。如今,打个电话饲料就送来了”发个微信收猪的就上门了”“群里发个咨询猪肉行情之类的全搞清楚了”,实现了亢春明所说的“养殖不出院,收入送上门”。
记者 张春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