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蒲县红道乡耳里村,一个典型的农业村,自去年建立起劳保用品生产专业合作社,该村的闲余劳动力和贫困户们靠着给煤矿企业制作手套,挣到了“第一桶金”,直接带动该村的6户贫困户实现了稳定增收。
“我们耳里村是一个以种植玉米、马铃薯为主要经济来源的典型农业村,全村200多户近700口人,靠种地为生。”耳里村党支部书记康权保说,2018年,为了改善村民生活条件,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拓宽村民们的增收渠道,他们经过多次走访调研,根据蒲县当地煤矿企业多的有利条件,最后确定了发展劳保用品加工合作社,并成立了“扶贫车间”,业务以劳保用品、手套、工作服加工销售为主。
经过近一年的发展,如今的“扶贫车间”,已经拥有了可制作手套等劳保用品的各类机器26台,每天可以生产线装安全手套1500双,一年可生产十几万双,不但满足了本地煤矿企业需求,还逐渐打开外地市场。
“车间建起来后,我们联系了几家当地的煤矿企业,得到了一批订单,最大的那份,一年里就要提供一万双手套,仅这一项,一年就有一万多元的收入。”康权保说,目前“扶贫车间”预计每年可实现集体经济收入5万元至10万元左右,去年年底,村里的6户贫困户靠着制作手套,有了稳定收入。家里多了一份收入,日子也好过了很多。
“今年的生意比去年还要好,年底大概能够多分几千块钱,这个项目好,我当时一听招人,立刻就报了名,不用出村,还能掌握一门手艺,关键是有钱可以赚,这比什么都重要,有了钱,我们家就能脱贫了。”一位正在干活的工人告诉记者,他的身体不太好,不能出去打工,以往只能在家待着,现在有了“扶贫车间”,他只需要操作机器就可以编织手套,只要吃得了苦,受得了累,就能赚钱。
为了帮助村里的贫困户增加收入,“扶贫车间”在招收人手时,会优先招用贫困户。随着该村的安全手套已经慢慢打开当地的煤矿市场,订单份额日渐增多,收入也越来越可观。“很多煤矿企业,一听说我们的‘扶贫车间’,宁愿多花一点钱,也要把订单给我们,他们也希望我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多增加一点收入。”康权保说,煤矿企业的“爱心订单”,让他们十分感动,所以在制作安全手套时,他们都会严把质量关,希望戴在煤矿工人手上的手套,能够保护好大家,确保安全生产无事故。
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