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水生态系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载体和物质基础。怎样持续改善水生态环境?如何打好碧水保卫战?蒲县有自己的办法——建设符合当地实际的人工湿地。
“五类水引进湿地内转一圈,流出去的水就能达到三类水标准。”11月14日,在蒲县昕水河人工湿地内,市生态环境局蒲县分局项目办主任范定国告诉记者,昕水河人工湿地采用“垂直潜流+水平潜流”相结合的复合工艺,依靠纯物理的净化方式,有效改善了昕水河水质。
昕水河人工湿地位于蒲县蒲城镇河西村西侧苗圃园内,项目于2017年9月17日开工建设,2018年6月30日完工。近1400万元的投资、短短10个月的工期,实现了蒲县水生态环境的一大改善。
如今,昕水河人工湿地以21000立方米/天的处理能力,持续净化着昕水河河水。
提起昕水河人工湿地,范定国总是滔滔不绝、充满自豪。原来,从开工建设,到竣工验收,再到日常维护,他一直负责着人工湿地的管理工作,对人工湿地的一切更是了如指掌。
人工湿地是如何净化水质的?记者跟随范定国的步伐,一探究竟。
来到昕水河人工湿地入口处,范定国指着水渠说:“湿地上游有一个水坝,会把昕水河汇聚起来,汇同污水处理厂排出的水,再经过水渠,一同引入湿地。”
“湿地的特点就是纯物理、原生态,不需要任何的电力、化学等辅助设施。”范定国侃侃而谈,“你看着湿地内是平坦的,但实际上有千分之八的落差,就靠着这一力道,不需要一度电,河水就能在湿地内自由流淌着、净化着。”
来到MBBR生物系统前,范定国指着2700平方米的水池说,“这个系统有着很大的作用,它能去除水中的有机污染物和氨氮等,还能去除生物菌膜和部分浮游生物。再加上池中种植的荷花、黄菖蒲、千屈菜,不仅起到美化的效果,还能进一步的净化水质。”
紧挨着MBBR生物系统的就是净化水质的核心——潜流湿地。放眼望去,大片金黄的芦苇和绿色尚未褪尽的黄花鸢尾在寒冷的冬季别样美丽。
“潜流湿地有3.25万平方米,分九个格子,种植不同的植物。”范定国介绍道,“湿地的核心,从外表是看不到的。植物下面散布均匀的沙石和大量的根系,以及盘根错节但流通顺畅的管线,才是净化的核心。”
“植物发达的根系能够给水补氧、沙石能够自然过滤水质、地下管线供水再回收……经过一系列的净化后,河水会汇聚在一起,再流入昕水河。”范定国对记者说,潜流的好处就是进去一吨水,出来还是一吨水,不浪费一点水资源。
说到潜流,范定国也有自己的担心,“潜流是看不见的,哪里有问题都不能直观体现,这也就需要时刻关注着湿地的运转。”从湿地运作开始,范定国坚持每天来到湿地查看情况。
长年累月的管理,对潜流这一问题,范定国有了自己的诀窍:观察水的流速和流量。
“昕水河人工湿地的机制是全封闭的潜流净化,进来多少水就会出去多少水,损失的很少。只要进出水量基本一致,那么湿地内的潜流就没问题。”范定国解释,“进出口的流速也是判断潜流好坏的标准,流速慢了,可能地下管线有堵塞的,这时就得抓紧处理。”
“我平时都会到每个流水口看一看,清除落叶杂草,确保潜水流正常运行。”范定国感叹道,“再生态的工程也需要人的维护,我每天都看流水口的流速,有啥变化一眼就能看出来。”
辛苦的付出永远伴随着感人的收获。“长这么大,第一次在蒲县看见白鹭。不时还有成群的黑鸭子在湿地内游荡。”说起人工湿地引起的变化,范定国情不自禁的露出自豪、欢心的笑容,仿佛一切付出和努力都得到了最好的回报。
人工湿地持续地改善着昕水河水质,随之而修复的生态环境更是引来了大量野生动物的栖居,绿色宜居的生态蒲县正在崭露头角,相信明天的蒲县将会更加美好。
记者 刘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