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近日,从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传来喜讯:经层层申报和严格评审,曲沃县荣获“中国成语典故之乡”称号。这是该县继获得“全国现代农业示范区”后,新添的又一张国家级名片,也是目前全国唯一荣获此项殊荣的县。同时,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还决定在该县设立中国成语典故研究开发基地。
曲沃,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春秋古都。《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黄帝崩,葬桥山”。据近代国学大师、历史学家钱穆教授考证,在全国数处桥山中,曲沃桥山最有可能是黄帝的埋骨所在。曲沃,乃唐尧故地、大夏之墟,这里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发现和发掘的曲 村—— —天马遗址,确凿无疑地证实了曲沃就是史书上记载的桐叶封唐之地,是名副其实的三晋发祥之端。
翻阅先秦典籍,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左传》,仅记晋事的篇幅就占到了四分之一;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被称为《左传》姊妹篇的《国语》,全书21篇,其中晋语就占了9篇,几近全书的一半,有人遂将“国语”称为“晋语”;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唐风”和“魏风”,其中不少篇幅描写的就是先前的曲沃。
在历史长河中,从这里走出了众多的文人雅士、贤臣良将。明清时期,曲沃“高产”进士达56名,居平阳府各县之首。明末清初,我国三大思想家之一、著名学者顾炎武晚年旅居曲沃,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便出自他的《日知录·正知》。
曲沃,作为三晋之源,尤其作为晋文化的源头,无疑为中国成语典故的产生与发展提供 了肥沃的土壤和丰厚的养分。
《史记·晋世家》记载:距今约3000年前,即西周初年,成王与叔虞戏,削桐叶为圭以与叔虞,曰:此片封若。’史佚曰:‘天子无戏言。言则史书之,礼成之,乐歌之。’”于是,成王封叔虞于唐。这里的“唐”,就是我们脚下的这片热土--曲沃。
其中的主人公之一“叔虞”便是这片热土——当初唐国的始封之君。由此产生的“君无戏言”这一成语,也成了人们诚实守信的经典用语。
春秋战国时期,在广阔的晋国疆域内产生了众多的成语典故,单是《三晋典故》一书中就收录了235条晋国成语典故。根据现有资料统计,汉语成语大辞典》中收录的5500多条成语,出自曲沃的有300多条,与曲沃有关联的多达1500条以上。大量的成语典故渗透融入并丰富了碗碗腔情景剧、曲沃琴书、诗词、楹联等多种文化形式。
近年来,曲沃县高度重视成语典故的保护和开发利用,先后成立了晋文化研究会等许多民间研究机构,并取得了一系列文化成果。2015年以来,该县进一步加大晋文化的挖掘、研究、开发力度,特别是提出积极打造“中国成语典故之乡”战略,组织地方学者相继编写了《三晋典故》《三晋典故续编》《晋与三晋故事》《晋都曲沃》等系列专著,为申报中国成语典故之乡提供了充分的理论依据和实际支撑;举办了成语文化进校园、入社区、下乡村活动;在一些耳熟能详的成语发生地,先后设立了图文并茂的标牌或建筑。如在晋国大夫里克的故里里村镇,立有“欲加之罪,何患无辞”等成语典故的由来;在晋国史官董狐的故里北董乡,立有“秉笔直书”刚正不阿”等成语典故;在乐昌镇东韩村晋国卿大夫韩厥的故里,立有“不徇私情”奉公守法”等成语典故;在史村镇羊舌村晋国 大夫羊舌的故里,立有“向叔贺贫”知足常乐”等成语典故。在曲沃县东城新区晋园中,栩栩如生的晋国成语浮雕和壁画、透着墨香的晋国成语对联交相辉映在形态各异的建筑之上,展现晋国成语的雕塑、记录晋国成语的奇石也若隐若现于林木、草坪之间,晋园外围,四周的霓虹灯柱上悬挂着160余面宣传成语典故的彩旗,反映晋国成语典故故事的绘画、书法、摄影、剪纸等文艺作品,长期在晋宫中巡展,供群众赏鉴,使晋园成为了曲沃县传承成语文化的主要阵地。
曲沃县还先后创编了50余篇成语典故剧本,其中《君无戏言》《改唐为晋》《宾至如归》《微服私访》《纳谏如流》等均已编排成情景剧,并在晋国博物馆、晋园以及百姓舞台等巡回演出了300余场,观众达10万余人次,极大地丰富了景区、景点的文化内涵,有力地传播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李炳俊)
责任编辑:张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