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国诞生于古河东大地,立国600余年,历经38代国君,创造了称霸中原150余年的辉煌功业,是山西历史上的辉煌时期,对中华文明的发展演进产生过深远影响。而这一切,都源于《史记》中记载的一个传说。
武王灭商建立周朝后,为加强王室统治,镇抚原有邦国,大力推行封邦建国制度。一日,武王梦见天神赐给他一个名叫“虞”的儿子,并且让他将唐地封给此子。不久,武王夫人邑姜果真诞下一子,掌纹形似“虞”字,按排行称作“叔虞”。“晋乃天授”就这样被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武王之后,年幼的成王即位,由周公摄政辅佐。成王初年,位于汾河下游的一个古老部族“唐”发生叛乱,叛乱被周王室平息后,叔虞受命于危乱,被封于唐地。受命于天,大任在肩,叔虞秉承被封时的政训:“启以夏政、疆以戎索”,经过励精图治、奋发图强,使得唐国政通人和,百姓安居乐业。叔虞以卓然浑厚的大笔书写了唐国发展的崭新篇章。
叔虞封唐后的三十余年去世,燮父承继父业,不仅将都城迁到现在的曲村—— —天马一带,还将国号改为至今令山西儿女引以为荣的名字“晋”。作为晋国的第一代国君,燮父任内生产发展,国力大增。后经武、成、厉、靖、僖几位晋侯的过渡,晋献侯即位了。这是一位很有作为的国君,晋侯墓地中出土的一套编钟,记录了他曾受王命征战今山东夙夷,大获全胜,班师回朝,周王赐他美酒、弓箭和驷马。
献侯之后,穆侯即位,执政期间发动多次对外征伐,也赢得了不少胜利光环。穆侯之后,文侯即位。公元前771年,周王室发生内乱,周幽王宠溺嫔妃褒姒,为博其一笑,烽火戏诸侯,为西周王朝带来倾覆之灾。
正值西周王朝垒卵之际,晋文侯,以雄厚的国力与胆魄,挺身而出辅佐周平王东迁洛阳,从此就有了西周、东周之分,春秋时期的历史大幕也自此拉开。
然而,即使晋文侯百般卖力,随着周都东迁,王室衰落,各诸侯不再把天子当回事,礼崩乐坏的局面日益凸显。也正是在这个时候,晋国发生了长达67年的“曲沃代翼”。
公元前745年,晋昭侯封其叔叔桓叔于曲沃,晋国一分为二,出现了曲沃、翼两个权利中心。曲沃从桓叔到武公,父死子继,三代人矢志不移,攻灭晋侯。晋侯像走马灯似的一连换了五个,但也没有阻挡曲沃祖孙父子的凌厉攻伐,直到公元前678年,曲沃武公一举灭掉晋侯缗,列于诸侯,才实现了统一,结束了长达67年的晋国内乱。
公元前676年,晋武公卒,子诡诸即位,是为晋献公。晋献公早年胸怀大志,继文绍武,诛桓庄之族,以固晋公室,根绝了晋公子之乱;重用异姓卿大夫。
晋献公时期曾吞并周边17国,领土急剧扩大,国力迅速膨胀,晋国走上了兴盛之路。
献公晚年,晋国发生“骊姬之乱”。这场内乱中,献公嫡子申生自缢身亡,夷吾、重耳被迫出走。而后三公子夷吾即位,是为晋惠公,他为了获得君位不择手段,即位后又背信弃义,导致韩原之战被俘使晋国锐气大挫,处于“失道寡助”的地位。
公元前638年,晋惠公病重,太子即位,是为晋怀公。晋怀公与晋惠公一样轻诺寡德,国内也搞得人心动荡,怨声四起。公元前636年,重耳在秦穆公的重兵护卫下东渡黄河,怀公众叛亲离,难以抵挡,仓皇出逃。重耳荣登大宝,是为晋文公,晋国的历史从此掀开了最为壮丽的篇章。
晋文公重耳,年少时就知礼贤下士。因骊姬之乱,曾被迫出逃,在外流亡了19年。即位后的晋文公大刀阔斧的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使晋国国力空前强盛。公元前632年,晋国联合秦、齐等国,出兵车700乘与楚军对垒,晋文公恪守诺言,大义退避三舍,决胜城濮之战,之后又大会天下诸侯,壮行“践土会盟”,周王见之,顺势而为,正式册封晋文公为霸主。晋国的霸业自晋文公起延续了150年之久,是春秋时期称霸时间最长的诸侯国。
公元前628年,晋文公离世,其子晋襄公即位。晋襄公在位时,基本上承袭了文公时期的大政方针,也注重礼贤下士,晋国继续保持着蒸蒸日上的发展势头。
晋襄公逝世后,赵盾立襄公之子夷皋为君,是为晋灵公。
晋灵公是晋国历史上有名的暴君,他昏庸无道,嬉戏成性,以重税来满足自己的奢侈生活,致使民不聊生,最终遭赵氏兄弟杀害。
公元前585年,晋景公废弃旧都城故绛,迁都于新田,之后发动“下宫之役”,剪灭了垄断朝政的赵氏家族。景公之后晋国又陷入了大乱的边缘。直到晋文公的第五世孙—— —晋悼公即位,才出现重大转机。
晋悼公天资聪颖、慧识非凡,以贤徳著称,入主晋国年仅14岁。晋国在晋悼公的治理下,经济发展、国势鼎盛,八年之中九合诸侯而“疲楚服郑”,成为了当时绝对的天下霸主,史称“悼公复霸”。
公元前558年,晋悼公英年早逝,晋国渐失诸侯之心,但余威尚存。之后经平公、昭公、顷公、定公时期,晋国公室已徒有虚名。公元前482年,黄池之会后,经历了十一代国君,延续了150年之久的辉煌霸业宣告寿终正寝。公元前475年,周威烈王策命异姓公卿韩赵魏三家为诸侯,政局进入权卿并立新时期,出公、哀公、幽公时,晋国公室还存在,但被强家驾驭,更加衰弱无力。烈公、孝公被迁今沁水、屯留一带,苟延残喘,到晋静公时被废为庶民,晋绝不祀。
作者 卢婧
责任编辑:巩鹏